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少吃20%就能讓你的壽命增加20%,這能否讓你放下手中的刀叉筷子,向健康投降?
“少吃點”可以帶走內(nèi)臟中囤積的脂肪
在公元前400年,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告訴我們:胖人要少吃,因為肥胖之軀不會一成不變,只會每況愈下;病人要少吃,因為病人疾病處于“高峰”之時,飲食最好處于低谷,否則飲食就會成為病情惡化的催化劑;老人要少吃,因老人需要的“熱量”少,猶如爐火只需少許“燃料”,“燃料” 過多反而會使其熄滅。
現(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這位圣人的箴言,“壽命是從嘴里省出來的”。或許你不懂“血脂沉降指數(shù)”這些專業(yè)的術語,但美國布法羅大學2007年12月的一項研究顯示,這個叫“少吃點”的家伙可以把內(nèi)臟和血管中囤積的脂肪“趕跑”,提高運動和反應能力。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少吃點”更是妙不可言——不僅餐后血糖不會讓你“難堪”,對于長期的血糖穩(wěn)定也是好處多多。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研究顯示,“少吃點”可以降低心臟病和多種癌癥的發(fā)病率。
“美國尷尬”和“法國悖論”
盡管科學家們?nèi)绱艘笄冢癖娝坪醪⒉活I情,再多的利好消息也不能阻止他們的腰圍跟著食量一起瘋長。
在美國,胖人多已經(jīng)成為一大知名的人文景觀。美國成年人中肥胖一族或超重的人高達61%。肥胖率增加不僅是不好看那么簡單,人們罹患心臟病、癌癥和糖尿病的風險都會隨之增加。
美國是“快餐王國”,快餐店的行銷手段也是人們越吃越多的強大推手。在麥當勞等快餐店中,“套餐”是人們最普遍的選擇,而漢堡套餐的熱量已從最初的590卡增加到今天的1550卡。在美國電影院中都售賣爆米花,從小號包裝到中號包裝,顧客只需多付71美分,卻會多攝入500卡的熱量。
如果讓大胃口的美國人來到飲食精致小巧的法國會怎樣?答案就是:當然吃不飽!這就是著名的“美國尷尬”——因為全世界的餐館都填不飽他們的肚子。現(xiàn)實是,法國人普遍比美國人苗條。
那么,法國人的健康是靠餓出來的嗎?他們自己并不這么認為。在一段悠閑的午餐時光中,法國人吃下去的食物并不比美國人少太多,但他們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和患心臟病的幾率卻比美國人低得多。這一著名的“法國悖論”的原因在于:他們餐桌上的內(nèi)容不是食物而是歡樂。他們會放松心情、放慢飲食,承認人類對進餐的固定需求,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狀態(tài)。
韓國人的正餐被誤認為點心
不光美國人去了法國會尷尬,我們到了鄰國日本、韓國,也可能碰到同樣的尷尬場面。中國營養(yǎng)學會副理事長程義勇就曾有過這樣經(jīng)歷。
“記得那年去韓國參加亞洲營養(yǎng)學大會,在開幕式上,東道主韓國營養(yǎng)學會也為我們準備了豐富可口的韓國美食。由于宴會采用的是分餐制,所以每人面前都被擺上了一盤精美的食物,里面品種很多,韓國營養(yǎng)學會的理事長邊介紹韓國飲食的益處邊告訴大家該怎么吃。一盤吃完后,我們都等著上主菜,他卻宣布宴會結束了。韓國人的正餐,居然被我們誤認為開胃的點心!”
除了驚詫兩國人的飯量差異外,我們也不得不感嘆,這種“意猶未盡”的狀態(tài),其實是最健康的。以往大家都覺得,有了飽的感覺才可以放下筷子,其實這時早已超標了。長期讓自己處于飽的狀態(tài),人體對食欲的調(diào)控機制就會慢慢失靈,對飽的感覺變得遲鈍,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惡性循環(huán)。
飲食是一種情緒宣泄
據(jù)《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曾嘗試限食減肥的人,有90%以上都失敗了,56%變得比以前更胖,更有20%左右的人患上飲食失調(diào)綜合征,并伴發(fā)躁狂、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
其實,應該反過來想這個問題。不是人們吃得太多導致情緒低落,而是心理一直在“暗處”操縱著我們的食量。
此前,芬蘭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大規(guī)模調(diào)查,共收集了超過5000名成年人的資料,對壓力、進食和肥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越是壓力大的人越容易因進食而肥胖。可以看出,壓力是導致食量增加的罪魁禍首而不是食物本身。
想讓自己從控制食量中獲益,不僅要多聽營養(yǎng)學家的建議,更要多聽心理學家的建議,因為這些心理學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如果你真的控制不住讓自己少吃,不妨試試在心情沮喪的時候聽聽音樂、逛逛街,而不是打開冰箱的門和電視機。
“如果有人說控制飯量只是胖人的事,那就大錯特錯了。”研究熱量與衰老超過50年的悉尼大學教授亞瑟埃弗瑞特這樣說,“不論大人、小孩,就是沒有任何肥胖癥狀的人,也該從現(xiàn)在開始減少食量,因為我們不會像豹子那樣每天奔跑,所以壓根兒不需要吃那么多東西。” 亞瑟認為,如果你做不到減少20%的飯量,那至少也該減少5%。
其實,在中國,在外就餐導致熱量攝入超標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可以這么說,只要你在外吃飯,熱量超標是必然的。”程義勇表示,“更何況,2002年的《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diào)查報告》就顯示,有1/4的中國人每天都會在外就餐。”與此同時,中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合計也超過了23%,雖然和美國有差距,但也為慢性病提供了大批“儲備軍”。
所以,既然在外就餐成定局,而4000萬糖尿病患者、1.6億血脂異常患者、超過2億高血壓患者的健康又迫在眉睫,我們在加強營養(yǎng)教育的同時,更該督促餐飲和食品制造企業(yè)發(fā)揮責任心,為大眾提供小份的菜品和小包裝的食品。同時,就個人而言,程義勇也建議大家根據(jù)運動情況來調(diào)整飯量,而不是知道自己吃多了才去運動。
每頓七分飽健康緩衰老
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長,這已是定論。那么,人和其他一些大個的哺乳動物是否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呢?
這是一個有趣的試驗。把48條兩周大的狗分兩組,一組每天攝入的熱量是1745±46千卡,另一組少吃25%,然后在狗圈里養(yǎng)著。這個試驗持續(xù)了14年,直到最后一條狗死了才結束。
每天少吃25%的狗,無論從快樂程度、活動能力上看,和另一組吃飽了的狗沒有差別,只是吃得少的狗體重少20%。5年以后,吃得飽的狗開始出現(xiàn)肥胖、骨質(zhì)疏松、糖尿病,到第7年就有狗出現(xiàn)快速衰老,陸續(xù)死亡。可是吃不飽的狗,還很健康,衰老出現(xiàn)的時間晚了好幾年。
最后算下來,少吃25%的狗,壽命延長了50%,平均壽命是飽食狗的1.5倍。而且晚年這些狗的生存質(zhì)量要比飽食的狗好很多。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專家,也在恒河猴身上進行過類似研究,并且再次驗證了限制熱量攝入可以延長壽命的這個假說。
事實上,因為猴子與人最接近,這個假說很可能在人身上一樣有作用。人不需要過分的節(jié)食,只要能堅持每天每頓飯吃7分飽,就能活得健康,就能長壽。
少吃飯多吃菜不利健康
在餐桌上經(jīng)常聽到許多人這樣說:少吃飯,多吃菜。更有一些過分關注自己身材的女性,把這一條奉為減肥的“至理名言”。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從科學營養(yǎng)的角度來看,如果長期這樣,對身體健康極其不利。
米飯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經(jīng)濟又能直接轉(zhuǎn)化的熱量營養(yǎng)。從人體的物質(zhì)結構來說,人體以及身上的器官99%是由水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再從消化學的角度來說,在合理的飲食中,一天人所需要的總熱能的50%-60%來自于碳水化合物。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
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飯本質(zhì)的清淡的香氣。為什么我們一輩子吃米飯都吃不厭,然而大魚大肉連續(xù)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這是因為大魚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吃多了,腸胃會產(chǎn)生極大的反感和刺激。人過多或過量地攝取豐富的菜肴,就會給腸胃造成極大的負擔。
長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菜,對身體健康極其不利。有些人認為,多吃蔬菜不是壞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許多蔬菜是用過多的烹調(diào)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這樣吃下去,很容易得高血壓、心血管病和肥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