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土豆的營養價值大約相當于3斤蘋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08年定為“馬鈴薯年”。俗名“土豆”的馬鈴薯被聯合國的專家們稱為——“隱藏的寶貝 ”。今年4月6日,在第十屆中國馬鈴薯大會上,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指出,發展馬鈴薯產業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意義重大。
隱藏的寶貝
聯合國用一種農作物命名一個年份,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就是2003年——國際水稻年。今年的主角為什么不是玉米、蘋果,偏偏是土豆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呢?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屈冬玉告訴記者:“因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需要土豆!”
有預測顯示,在今后的20年間,世界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1億多人。這一增長的95%以上將出現在對土地和水壓力已經很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的同時,確保當代和子孫后代的糧食安全。
公元前200年,秘魯印加古國的印第安人開始種植土豆,把這種神奇的塊莖稱為“巴巴司”。由于其在日常食品中的重要地位,土豆又被尊奉為“豐收之神”。到了21世紀,“豐收之神”的威力已經全球化。
從中國的高原到印度亞熱帶低地,從赤道地區到烏克蘭的草原地帶,全球估計有18萬平方千米的農田被用來種植土豆。從收獲的數量上講,價廉物美的土豆現在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僅次于玉米、小麥和水稻,其2005年的產量超過3 .23億噸。但是,土豆依然有巨大的增產空間。
“對于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低收入人口而言,馬鈴薯的確是一個被隱藏的寶物。”聯合國糧農組織作物及草原處干事埃里克?庫納曼說,“在進一步提高產量和生產力方面,它具有大量未開發的潛力,特別是在一些不適于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業邊際地區。”
屈冬玉贊同庫納曼的觀點。他認為,馬鈴薯應當成為旨在為窮人和饑餓者提供富有營養食物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它非常適合土地有限而勞動力充裕的地方,而這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特點。與其他主要作物相比,馬鈴薯可以在土地更少、氣候更惡劣的條件下,更快地生產出更多富有營養的食物。
“馬鈴薯這種植物,人類的可食用部分高達85%,相比之下谷類作物為大約50%。應對全球干旱化,國際社會越早啟動對馬鈴薯業的關注,越有利于保障全球的糧食安全。”他說。
關于土豆的誤會
國人對于土豆的誤會很多,比如吃土豆會長胖,然而這個看法并不準確。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營養學教授范志紅對記者解釋說:“吃土豆其實不必擔心脂肪過剩,因為它只含0.1%的脂肪,是所有其他供充饑的食物望塵莫及的。”
科學研究發現,土豆的營養成分和食用性質介于主食和蔬菜之間,營養價值較高。土豆含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 1是蘋果的10倍;維生素C是蘋果的3.5倍;維生素B2是蘋果的3倍;磷是蘋果的2倍;糖和鈣與蘋果相當;只有胡蘿卜素比蘋果少一點。按營養學觀點,一斤土豆的營養價值大約相當于3斤蘋果。和米飯相比,一個普通大小的土豆含熱量1 20~150卡路里,相等于一碗白飯,所以若是適量地選用,吃土豆不會讓人長胖。
針對“土豆致肥”的看法,范志紅說:“這主要是因為中餐多數是把土豆當菜吃。”也就是吃了土豆以后,又增加了一碗飯,這當然會過多攝入熱量。她說:“為了減肥,就應以土豆當飯,如煮土豆、炒土豆絲或者烤土豆餅,每日一餐,堅持吃下去對預防營養過剩或減去多余的脂肪肯定有益。”
日本科研人員發現,貪吃并且不運動容易導致代謝綜合征,進而引發心臟病;而多吃紅薯、土豆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國營養專家斷言:“每餐只要吃全脂奶和土豆,便可得到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法國營養學家弗朗西馬爾羅通過長達15年的研究后甚至認為,土豆是一種價廉的減肥良藥。
“土豆沒有錯,是我們的飲食方式需要改進——飲食的關鍵是要均衡。”范志紅總結說。
土豆被一些人稱為窮人食品,這是另外一種廣泛流傳的誤會,這已經造成部分人在個人經濟條件好轉后,從食譜中拋棄土豆或減少食用。屈冬玉認為,實際上,土豆是文化的載體,土豆的發展過程已經形成了“土豆文明”。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載文說,土豆推動了歐洲工業革命。因為土豆幫助歐洲解決了糧食不足,解放了大批勞動力,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資源。另外,美國的建國也與土豆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年,愛爾蘭土豆種植遭遇災害,產量劇減,百姓食不裹腹,大批居民被迫前往美國,成為美國的拓荒先驅。
“我們國家自古便是水稻種植大國,所以我們的文明是‘稻作文明’。現在,外來的‘土豆文明’與我們本土的‘稻作文明’在一片土地上共處。在發展土豆種植業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土豆文明’給予關注。”屈冬玉說。
大國與強國的差距
雖然土豆不是中國人原創,但是 “中國人現在的土豆情結是世界上最濃厚的”,屈冬玉說。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目前種植面積逾530萬公頃,年產量約7500萬噸,分別占世界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四分之一。雖然土豆不是中國人原創,但如果沒有了土豆,北方許多貧困山區農民的生活將難以為繼,許多城市老饕的胃口也難滿足。
土豆進入中國,需要感謝歐洲探險者對美洲新大陸的開發。1537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脈的村莊里“發現 ”了土豆,并將它們帶回歐洲。16世紀70年代,土豆進入我國。具體的過程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荷蘭人把它帶到臺灣,又從臺灣流向了福建;另一說法是,日本人把土豆從海路經天津帶到北京。
土豆被我國農民栽培的時間則要推遲到17世紀中期。到了19世紀,土豆已經廣泛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并在不同的地方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羊芋”、“洋芋”、“荷蘭薯”、“山藥蛋”、“爪哇薯”、“土豆”等等。
我國雖然是土豆生產大國,但卻不是土豆生產強國。
在剛剛結束的馬鈴薯大會上,中國農業部副長危朝安指出,“三少一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所謂“三少一低”,指的是脫毒種薯少,擴大產業規模的基礎不牢;專用品種少,優化產業結構的支撐不強;大型企業少,提升產業效益的平臺不穩;技術水平低,推動產業升級的動力不足。
以“三少”中的第一條來說,土豆易感染病毒,導致薯塊變小、畸形、種薯退化。現代農業生產中,專業人員會利用莖尖組織培養結合病毒檢測,進行脫毒,進而生產出脫毒種薯供農民用于生產,這種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馬鈴薯產量。相比而言,我國脫毒種薯僅為馬鈴薯種植面積的20%左右,而發達國家已達90%以上。
不過,我國的土豆生產正在不斷進步。屈冬玉說:“土豆是中國農民脫貧致富、實現小康不可或缺的主要作物。中國人對于土豆,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危朝安表示,今后我國將重點優化馬鈴薯生產布局,建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南方五大馬鈴薯優勢產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明確產業定位,同時著力推進種薯良種化和種植標準化,并進一步加強經營產業化和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