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至26日,又一場大范圍雨雪如預計中的卷土重來。
2月19日,中央氣象臺預報,23日至26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將出現一次較大范圍陰雨雪和降溫天氣過程,24日至25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漢水流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江淮、江南、華南地區大部、西南地區東部有小到中雨。
面對新一輪的雨雪天氣,各地各方積極應對,做足準備。
同一天,農業部發出通知,部署農產品市場流通工作,確保主要農產品不脫銷不斷檔,防止市場流通出現大的波動,努力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維護正常的市場流通秩序。
1月中旬已降的冰雪災害發生后,春節前災區關系民生的“菜籃子”供應一度緊張,價格上漲壓力加大。早有報道,湖南、貴州、湖北、江西等地的蔬菜價格特別是綠葉菜上漲較多,與大雪凍雨天氣之前相比,大白菜、青菜、蘿卜、茄子、黃瓜價格漲幅達50%以上,部分地區個別品種的價格上漲1倍左右。
1月中旬,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帶隊到海南調研冬季瓜菜生產和調運情況,協調海南多種一季北運蔬菜,擴大面積20萬畝,以緩解雪災造成的蔬菜損失,保障“菜籃子”供應。
農業部加大協調力度,指導未受災地區擴大冬季蔬菜生產,尤其是北方反季節蔬菜主產區和南方冬季蔬菜生產基地擴大生產。
面對雨雪天氣,承擔著全國70%農產品交易量的各大批發市場充分發揮“產銷對接”的功能,加強與各蔬菜產地的聯系,及時溝通信息,落實貨源。上海市江橋蔬菜批發市場與上千名經紀人努力確保每天有3000噸以上的蔬菜進滬。
權威人士透露,因為雪災影響,局部地區鮮活農產品滯銷和局部地區供應偏緊交織并存,預計今后幾個月,部分地區蔬菜、黃羽肉雞、豬肉、部分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將呈現季節性、區域性、結構性供給偏緊,全國跨區域鮮活農產品調運壓力上升。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玉香表示,“由于受災地區的一些生產布局發生結構變化,今后,可能跨區域、全國大范圍的鮮活農產品的運銷要擴大。”
六個關鍵詞
農業部門發力,抓緊農產品市場流通布局,保障農產品的供應。
受損批發市場。爭取發展改革、財政等支持和投入,對因災受損的批發市場開展恢復重建工作給予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利用災后恢復重建的時機,引導和幫助批發市場盡快實現升級改造,提升市場服務功能和管理水平。
產銷對接。利用中國農業信息網“供求一站通”和“網上展廳”網絡平臺,發布預供應信息,促進鮮活農產品銷售。支持農產品經營企業與產區實行訂單生產,鼓勵市場與基地掛鉤、屠宰場與養殖場掛鉤,積極為經營企業提供外埠鮮活農產品供應信息,并通過舉辦洽談會、交易會、對接會等形式,推動經營企業與產區建立供需合作機制。及時幫助農產品經營企業和商戶解決鮮活農產品的運力需求,加強與發展改革、交通、鐵道等部門的溝通,統籌安排運力,優先安排易腐易爛鮮活農產品運輸。
現代流通方式。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建立新型、高效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區菜市場和便利店配送農產品,在城市建立農產品品牌直銷連鎖店。
流通優惠政策。國家明確3月底之前,對運輸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優先放行,并一律免收路橋通行費,對進入批發市場或農貿市場銷售鮮活農產品的車輛入場費、工商管理費等各類費用一律減半征收。各級農業部門要督促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和其它各項流通優惠政策,繼續清理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過程中的不合理收費項目,引導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減少車輛入場費征收,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信息服務和市場監測。加大監測力度,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監測預警機制,重點關注本地農產品滯銷賣難、脫銷斷檔等異常問題,摸清各類應季上市的農產品產量、銷售渠道、運輸方式以及需求量、供應量、貨物來源等情況。
質量安全。加強質量檢驗檢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防止個別企業利用供應偏緊的機會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禁止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杜絕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嚴厲打擊哄抬價格,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等坑農害農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張玉香表示,盡管個別品種、個別季節和部分區域農產品的供求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看來不會出現大面積的脫銷、斷檔情況,整個市場供應是有保障的。
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災區蔬菜價格繼續回落,部分地區食用油價格小幅上漲,糧食及肉禽蛋價格穩定。廣東菜心、芹菜、菠菜、蘿卜價格分別下降9.1%、5%、9.1%、7.1%;廣西油菜價格每市斤下降20%;青海青椒、油菜價格每市斤分別下降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