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美國蔬菜生產的特點
布局區域化美國蔬菜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化特征,西南部蔬菜生產主要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南部集中于德克薩斯州西部及新墨西哥州,南部則集中于德克薩斯州東部至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北方傳統的蔬菜產地集中于威斯康星、華盛頓、明尼蘇達州。以上四產區的蔬菜產量約占美國蔬菜總產量的90%左右。
生產專業化美國蔬菜生產基地專門生產最適宜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少數幾個蔬菜品種供應全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全國性蔬菜生產分工體系,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
生產機械化美國蔬菜生產從整地播種到收獲以及采后處理,都實現了全盤機械化,部分作業還實現了自動化。
服務社會化美國蔬菜業服務體系完善,服務手段先進,基本上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多方位社會化服務。
日本
美國蔬菜流通
流通環節美國蔬菜流通環節主要包括農場主銷售階段、批發市場階段以及零售階段。銷售階段,由于美國的蔬菜生產者規模較大,蔬菜產品能夠獨立地由蔬菜生產者進行銷售;批發階段,主要由中介組織來進行;零售階段,美國和期貨類型的國家一樣,蔬菜產品的零售點多種多樣,競爭激烈。
流通渠道從生產到市場,流通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生產者通過代理批發商在批發市場上出售;二是不通過批發市場,而是通過穩定的購銷合同與大型零售商、批發商直接交易。
蔬菜流通中的中介組織 美國蔬菜流通中的中介組織主要包括:產加銷一體化組織和農業協會。產加銷一體化組織指把蔬菜生產同蔬菜生產資料的制造與供應(產前部門),以及蔬菜的儲運、加工和銷售(產后部門)等有關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經濟聯合體。具體組織形式有:①產加銷公司,屬完全縱向一體化經營形式的聯合企業;②蔬菜“合同”聯合體,是蔬菜供配商、加工包裝商、大型零售集團購買機構、蔬菜運銷公司等,與菜農以合同形式結成的蔬菜產銷經濟聯合體,該組織形式屬不完全縱向一體化經營形式,是美國最主要的蔬菜產加銷聯合經營形式。
日本蔬菜流通主體
農協組織是日本蔬菜流通體系中的基本元素。日本地少人多,難于自然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經營體。農戶單獨上市進行蔬菜銷售,不僅造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會引起蔬菜供需失控,自戰后以來,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農協組織成為日本政府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
批發商是日本蔬菜流通市場繁榮穩定的關鍵。他們一般在批發市場內進行交易,具體分為批發商和中間批發商。批發商一般為株式會社等,其職能是將生產者、出貨團體等委托銷售的物品利用拍賣、投標等方式出售給中間批發商或參加買賣者。中間批發商多為株式會社和個人等,其職能是將批發商購買的商品在市場內的店鋪里銷售給采購者。
日本蔬菜流通渠道。
市場內流通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市場內交易占據主體。首先,批發市場交易以拍賣方式為主;其次,日本只存在銷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體系由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和其他批發市場。
市場外流通指不通過批發市場,謀求產銷直接見面,減少流通環節獲得低價格的交易方式。日本大力提倡產銷直接交易的市場外交易,但由于日本作為蔬菜凈進口國特點,目前仍以市場內交易為主。
荷蘭
建立電子虛擬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通過網絡連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形成農業供應鏈,以便對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實際操作,向商界和消費者提供品牌農產品供應商和零售商,完成客戶網上訂貨所需要的物流活動。由于網絡訪問者可以共享供應鏈上的信息,信息透明度、準確度和及時性都得到提高,供應鏈變得更加活躍,及時改進物流計劃、管理、調配、優選等操作也更加現實。荷蘭的花卉和園藝中心的新式電子交換式信息和訂貨系統已經建立,通過電子化農業產品交易市場向全球許多國家的廣大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建立農產品現代物流中心,積極發展冷凍行業。農業物流的城市中心主要是協調聯運物流中心如經營糧食、魚、肉、水果等貨物運輸的鹿特丹,還有分工不同的物流中心,如專門從事進出口可可豆的阿姆斯特丹港,經營水果批發的弗拉辛港。為了提供質量可靠的、品種多樣化的貨物,荷蘭在農產品市場附近建立集成保鮮中心、配送中心等。在收到農產品后根據交易的具體情況、條件和規范,對農產品進行分類、調制、分割、包裝和儲藏,并且及時配送到各個客戶。荷蘭的冷凍行業非常發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均制冷和冷凍容積量能夠超過荷蘭,這一行業的公司大都具有現代化的制冷和冷凍技術設備,且工作效率高,充分保證高質量的農產品運輸、儲存和配送服務。
發達國家及地區蔬菜物流經驗的啟示
在美國的蔬菜流通體系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方式,這適應了流通發展的要求。蔬菜產品具有鮮嫩、易腐的自然特點,生產、收購、加工、儲運、銷售必須緊密衍接,才能保持價值和增加附加值,加速流通,擴大銷售。同時,產銷一體化因共同利益關系,更能使生產、經營者加強相互依賴合作,因而有利于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生產與流通良性循環,提高滿足社會需要程度。目前,鑒于我國蔬菜生產經營的家庭分戶式的特征,不可能立即建立像美國那樣大量大規模的一體化企業或企業集團,由此應該把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因地因時制宜,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發展提高,在總體上不斷推進。
通過農協組織把農戶組織起來,發揮生產與運銷的規模效益,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是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實現農業發展的一項基本經驗,它的發展與我國現有的基本國情比較接近。因此,借鑒他們的經驗,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使眾多分散的蔬菜生產者通過“中介體”構成利益整體,這也便于生產、加工與銷售一體化的建設。
可以預測,隨著交通運輸業以及蔬菜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我國還將沿著蔬菜區域化生產的方向不斷邁進,這必將導致蔬菜產品的流通更具區域流通的意義,農產品的交易市場將向區域中心城市轉移。因此,建立大型產地與銷地批發中心,輔以小型銷地批發中心將是我國未來蔬菜多級批發市場建設的趨勢。同時,批發市場采用拍賣形式,將更有利于農產品公平公正的交易。
中國農產品集散市場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管理水平低、綜合服務能力差,擁有儲藏、加工和信息開發利用能力的市場為數不多,可借鑒荷蘭、日本建立綜合型、專業型物流中心的經驗,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推動農產品物流中心的建立。此外,還應重視與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積極培育和完善農產品物流主體,加強農業物流的教育和培訓以及引進先進的農業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以盡快建立符合我國農產品生產、經營以及消費特點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業。
(韓 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