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年半的沉寂后,中國燃料乙醇項目再度提速,而發展方向正式由糧食轉變為“非糧”,首批產業化的項目是薯類燃料乙醇。
4月初,發改委發布消息,委托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對重點省份生物燃料乙醇專項規劃評估已完成,截至目前,對湖北、河北、江蘇、江西、重慶五省市已提交了專題報告。
評估結論認為,利用薯類作為燃料乙醇生產原料,薯類燃料乙醇的生產略具經濟性,建議在上述五省(市)優先推進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
記者采訪獲悉,薯類燃料乙醇很快將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而且,中糧和中石化等業內巨頭都對此項目表現出濃厚興趣,中糧項目備選基地之一為連云港,“首先它有大面積的甘薯種植基地;其次是水路運輸很方便”。中糧集團下屬中糧控股生化能源事業部戰略發展部陳紹輝副總經理表示。
非糧乙醇提速
這份關于薯類生物乙醇的專項規劃是繼2006年12月18日《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之后,生物乙醇行業最重要的文件。“這標志著我國非糧生物乙醇項目即將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人士指出。
2006年12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正式下發文件,明確傳遞出收緊燃料乙醇的信號,同時該文件指出今后發展生物乙醇項目要“非糧為主,因地制宜”。
但是此后的一年半內,所有的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審批都被凍結,非糧項目也沒有得到特殊優待。
而此次的發改委規劃則明確:“通過評估的省區,下一步有必要結合自身條件,燃料乙醇市場需求與增長,以及產業發展基本思路與布局原則,適時推進項目核準,成熟一個,建設一個,加快燃料乙醇產業發展。”
發改委對五個省份發展生物乙醇的條件做了逐一評估:湖北在甘薯種植方面歷史悠久,甘薯種植已有一定規模,啟動項目核準已經成熟;河北有相當數量的適于開放利用種植甘薯和甜高粱的邊際性土地資源,可上報成熟項目方案;江蘇在發展非糧燃料乙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條件,具備發展燃料乙醇產業的基礎,省政府主管部門已行文有關地市抓緊開展項目前期工作;江西可開發利用的荒地、荒坡較多,農民有甘薯種植的習慣,試種木薯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備大規模發展薯類種植基地的基本條件,項目申請報告正在編制中;重慶甘薯種植規模大,發展燃料乙醇生產的原料保障條件較好,應進一步落實投資主體。
上述五個省區,非糧生物乙醇大規模產業化工作已經展開。
“全省一年大概需要400萬噸汽油,其中10%注入乙醇的話,那么所需要的燃料乙醇就是40萬噸。”江蘇省發改委工業處工作人員表示。
由糧食轉向“非糧”
生物燃料之路可謂曲折。
所謂“燃料乙醇”,就是將普通酒精提純,再經變性處理,使其僅能作為燃料使用。乙醇汽油則是將燃料乙醇以一定比例與汽油調配后形成的車用燃料。目前,中國試點推廣的E10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摻入10%純度達99.9%以上的酒精制成的。
燃料乙醇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鼓勵——叫停——再上馬的曲折過程,這和我國的糧食狀況以及國際油價休戚相關。
生然燃料被認為是一種優質的替代石油能源。
隨著國際油價的一路走高,2002年初,乙醇汽油的推廣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而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國家糧食連續豐收,陳化糧儲備豐富,當時決策者希望借此項目消化陳化糧。
但是在2006年,用糧食為原料生產生物乙醇項目被緊急叫停,其原因是糧食價格上漲,陳化糧已經被消耗完畢,大規模發展糧食生物乙醇項目,很可能加劇中國糧食的緊張局面。由此,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將視線由糧食轉向“非糧”。
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唯一的一個非糧燃料生物乙醇試點項目——廣西北海項目,其情況并不樂觀。
根廣西發改委的消息,自4月1日起,廣西境內14個市開始銷售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截至4月15日時,除軍隊特需、國家和特種儲備用油以外,廣西全境將封閉使用乙醇汽油。
廣西的原料來源就是廣西北海木薯燃料乙醇項目。該項目一期工程總計投資7.57億元,年產20萬噸乙醇燃料。但眼下,已經陷入原料價高難求、虧損運行的局面。
公開數據顯示,同樣是生產1噸燃料乙醇,大約需要3.3噸玉米、7噸木薯、10噸紅薯、15-16噸甜高粱。這樣算來,廣西20萬噸的項目,就需要鮮木薯大約140萬噸。廣西是我國最大的木薯產地,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60%以上,種植木薯約600萬畝,鮮木薯產量約780萬噸。廣西項目所需的木薯量占當地產量的20%以上。
今年一季度以來,當地的木薯價格已經迅速躥高——往年一季度1噸鮮木薯的價格約400元,而廣西項目正式投產以來,今年1季度,該地的木薯價格已經漲至600-700元一噸。
這一情況遠遠超出了決策部門的預計, 2006年4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一份《生物燃料發展有關情況及政策建議》,文中提及“目前以陳化糧為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的成本約為每噸4500元左右。以甜高粱、木薯等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成本約為每噸4000元”。這份文件立論,是建立在當時木薯價格為300多元/噸的基礎上。
經濟性評估
中咨公司所做的評估報告,其結論是薯類燃料乙醇的生產略具經濟性,關于該“略具經濟性”的含義,記者采訪中咨公司沒有得到答復。記者采訪業內人士獲悉,目前用各種原料制生物乙醇項目中,成本最低的還是玉米,用薯類制生物燃料,成本會上升比較大。目前以玉米制生物乙醇尚陷入虧損局面,薯類制生物乙醇能盈利嗎?薯類項目是否會重蹈玉米的覆轍,迅速推高原料價格?
記者獲得的一份某市布點30萬噸薯類生物燃料項目報告顯示,地方上馬薯類燃料乙醇的依據依然是低糧價時代的成本測算,沒有考慮到原料成本已經大幅度攀升。
根據報告,“3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年需收購轉化甘薯90萬噸”,而當地全部甘薯產量為120萬噸,也就是說,這個項目將用去當地全部甘薯產量的3/4。
木薯和甘薯情況不同,木薯主要靠進口,我國只有廣西和海南有生產,而甘薯在我國產量巨大,我國產量占全世界的80%,但是據研究只有3個甘薯品種能夠成為生物燃料,大部分農民種植的品種不能作為原料,當地120萬噸甘薯有多少能成為生物燃料的原料,也成為疑問。
至于甘薯價格,該市農業局表示,他們上報項目的依據還是現在的價格,約600-1200元每噸,這個價格在過去幾年中沒有明顯變動,但是他也承認:“目前全球糧食都在漲價,甘薯作為主要的雜糧,價格恐怕也會上漲吧。”
出廠價格被卡死,是薯類燃料乙醇項目能否盈利的另一個疑問。
按照目前的試點辦法企業生產的燃料乙醇必須出售給中石油或中石化,價格則按國家90號汽油出廠價,再乘以0.9111的系數。90號汽油目前出廠價不到5000元/噸。
“由于玉米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抬升,每銷售1噸燃料乙醇便要虧損數百元。如果采用薯類為原料的話,生產成本肯定更高。”定點生產企業豐原生化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
公開數據顯示,自2002年試點以來,四家燃料乙醇定點生產企業共減免“兩稅”1.9億元,中央財政共撥付虧損補貼20億元。2006年,國家對生物燃料每噸補貼1373元。
“現在企業之所以還有積極性,就是考慮到財政補貼。”業內人士表示。
歸根結底看來,還是國際市場上的高油價推動了生物燃料行業,而國內的低油價導致不得不補貼。“現在國家對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有補貼,那么,對生物燃料進行補貼也很正常。”上述業內人士認為。
“只要油價穩定在80美元/桶以上,生物燃料就有發展空間。”一位石油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