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隱患主要是大豆種植面積減少、跨國巨頭控制等因素造成的;但若要從根源上追究,還要歸咎于我們長期以來對糧食產業認識的誤區,以及建立在此認識基礎上的產業政策。
現在,如果能夠將花生等油料作物納入糧食安全體系中考慮和安排,對花生產業給予政策扶持,那么通過提高食用油料中的花生種植比重,優化現有的食用油結構,可以極大地保障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
重新認識花生
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安全重中之重。但在對糧食的定義與認識上,我國目前仍存在很大誤區。
首先,應改變對糧食與油料作物認識與政策的偏差。糧食一般被認為是稻谷、小麥和玉米,我國國家統計局糧食的定義還包括豆類和薯類。世界上關于糧食(Food)的定義更為廣泛,包括一切能夠提供營養的可食用物品。我國將大豆歸為糧食范圍,但對其他油料作物卻歸為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可獲得國家諸多政策支持,但對經濟作物主要依據市場調節。我們應該像重視糧食、大豆一樣重視油料作物,特別是重視花生、葵花等高等油料品種。
其次,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根本出路在于立足國內油料作物多元化種植,重點扶持并培育高產量、高產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種,扶持國內龍頭生產企業,打破或抑制國際巨頭壟斷格局,改變油料品種種植與國際巨頭行業壟斷雙重結構性失衡。
結構性失衡是安全的最根本隱患也是最大威脅。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從2003年65.2%增加到2006年的67.2%,而大豆的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態勢。在穩定大豆種植面積并在不與糧食爭耕地的情況下,食用植物油的發展方向只能是在選擇能有效利用非耕地并選擇高產量、高產值、高出油率油料品種上突破,花生、葵花作物完全符合此選擇方向,因此,“像重視糧食一樣重視花生產業”,將具有深遠戰略意義和實用價值。
去冬今春,我國政府和有關決策部門對食用油已給予高度重視,國務院辦公廳、農業部專文下發“有關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和“通知”,確定我國油料生產的基本原則和目標:立足國內、主攻單產、擴大種植面積、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完善大豆和食用油市場調控、科學引導社會消費、切實強化組織領導等重大決策。但這仍局限于對大豆、菜籽和特種油料的政策支持,對花生產業的戰略意義與價值依然認識不足。
花生優勢
花生產業可極大保障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是有依據的。
在我國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畝產量最高,畝產250公斤左右,葵花畝產200公斤左右,菜籽畝產150公斤左右,大豆畝產120公斤左右。花生畝產值是大豆的一倍以上。另外,花生出油率高。葵花出油率在51%-54%,花生出油率在45%左右,菜籽出油率在32%-38%,國產大豆出油率18%左右,國外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花生的出油率僅次于葵花油,是國外大豆的一倍以上。由此可知,我國花生畝產量、產油值與創造經濟價值各項指標皆是最高的,產油值是大豆的7.8倍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突破了花生油產業化瓶頸,并提高了花生油的品質。調和油經過“六脫”后透明、稀薄、香味弱、用油量大,而花生油品質高、用油少,在同等情況下近乎調和油的一半。降低一半用量等于多提供一倍供油。如果我們把大豆品質指數定為1,花生品質指數定為2,按上述畝產值、經濟價值換算,我國同樣928萬公頃的花生種植面積是大豆產油值的5.1倍、經濟價值的7.8倍,等于減少了大豆762萬公頃種植面積,多產出5.1倍即780萬噸食用油,此與我國進口食用原油800萬噸基本相當。即使一半用于榨油也可大大緩解我國進口原料和原油的依存度。
花生是國際公認的半干旱作物,又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種植花生可使我國大量貧瘠耐旱沙化非耕地得到有效使用,并可起到改善土壤和生態環境作用;花生種植效益僅次于棉花,是大豆的5.1倍。我國花生主要產地黃淮海直至西部,對提高國土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環保、提高農民收入、支持“三農”和西部開發皆有重大意義。
花生戰略
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特別加強糧食、食用油和肉類的政策支持,并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國家扶持發展花生產業完全符合國家政策支持方向,不僅對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對糧食總體需求平衡和提高生豬飼料供應也有積極作用。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花生產業基本是走一條發展新路,從未享受糧食、大豆、菜籽等國家政策支持。如果國家政策適用于花生產業將極大提高農民種植花生的熱情,并對我國花生產業規模化經營起到關鍵作用。
——花生種植面積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保險補貼。這可直接降低花生種植與收購成本及種植風險,并促進貧瘠沙化土地開發利用規模與力度。目前花生種植面積有限,國家補貼總額不高,但這是國家重視花生產業的一個積極信號。
——良種補貼支持。雖然花生畝產量、出油率較高,但良種一直未能系統培育。我國油菜生產歷經3次大跨越皆得益于國家良種培育,油菜籽從畝產3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左右,種植面積由4100萬畝提高到1.1億畝。科技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對花生良種補貼同樣應提到戰略高度。
——資金和生產設備貸款額度支持。國際壟斷巨頭主要依據資本和加工能力的優勢擴張,國內企業沒有國家資金支持將很難抗衡,最終將被外資不斷收編。國家不僅應加強對花生龍頭企業的資金和生產設備貸款額度支持,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強市場競爭力,還應有意收編一批生產企業“國有化”或“國有控股”。
——二級戰略儲備支持。我國食用油戰略儲備極低,食用油因保鮮抗氧化要求難以儲備,可采取市場化貸款貼息支持方式,通過與生產企業協約儲備方式始終保持基本戰略儲備用油需求,并可做到不斷更新保鮮和企業責任管理。食用油二級戰略儲備是健全完善儲備體系和新的儲備調節方式,應予支持嘗試。
——建立花生核心產區。應從糧食戰略工程出發,擴大或優化種植結構,在我國山東半島、黃淮海等半丘陵、半沙化地帶建立花生核心產區。
戰略決定未來,政策決定方向。據業內人士介紹,2008年中國食用油市場形勢將更為嚴峻。我國花生產業龍頭企業的實踐已表明,花生產業可極大提高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但前提是,花生產業必須實現規模化經營。這不僅需要市場化的手段,也需要國家有關政策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