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里氏8級地震,震感瞬間傳遍大半個中國。千萬條生命的悲劇,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了不同企業對良知、社會責任和商業信仰理解的差異。
中國工程裝備龍頭的中聯重科,品牌推廣部劉小平主任押運一批價值2000多萬元的工程搶險設備,星夜兼程地趕赴四川災區;
匯源集團副總裁趙金林親自帶隊,押運計劃總值1000萬元救災物資趕赴災區,抵達成都后立即將運輸車隊整編成救災隊,趕赴都江堰市救災;
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時,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光標正在武漢開董事會。聽到地震消息,他立刻把董事會改成了抗震救災部署會。隨后,陳光標從江蘇、安徽等地的總公司、分公司緊急調度60臺大型機械,其中包括吊車、推土車、挖土機等大型機械。
12日下午4點,救援車隊開始向綿陽、北川進發,與陳光標隨行的還有公司組織的100多名救災人員。13日中午,陳光標到達都江堰,留下了大約20臺機械車和40名操作人員給救援部隊,然后帶著剩余車輛繼續向北川進發。途經的一個山坳中,路面全部被坍塌下來的泥石流掩埋了,陳光標當即指揮推土機開路,忙了一個多小時,終于開辟了一條通道。就因為打通了這條路,來自成都某軍區的搜救官兵才得以順利通過。
13日下午3點多,陳帶領的救援隊伍終于到達受災較為嚴重的北川縣。與當地政府聯系后,陳光標和他的救援隊伍被派到北川中學救援現場。
有些企業,他們自身便是災難面前的受害者,但是在自救尚且困難的情況下,還向災區民眾伸出已經受傷的救援之手。5月12日地震剛剛停息,身處災區的長虹集團董事長趙勇就立刻開始檢查企業廠房建筑,為了確保員工安全立即下令全線停產,而趙勇帶領全廠18至45歲的500多名男性員工去前線賑災救人。
重慶是離受災區四川最近的城市,當成都機場在余震中不斷震顫的時候,重慶成為補給震區前線的重要中轉地和物資采購地。
12日夜間,國美電器重慶分公司即收到總部的物資采購命令。5月13日早9點,上班后的第一時間,國美電器重慶公司立即召開了救援物資采購會議,兩個小時后,相關責任采購人員趕赴市場。
人員在與“康師傅”重慶負責人彭建飛聯系后得知,康師傅方便食品及水飲料只能在分銷商那里發貨,不能由“康師傅”直接發貨。國美電器的人輾轉找到分銷商,然而由于政府、軍隊、企業都在采購食品和水運往災區,加之有的超市也因為貨源緊缺正在進行經營方面的備貨,造成貨源緊張,國美電器采購方便食品及水飲料一度受阻。而“康師傅”的分銷商得知采購物資準備運往災區支援抗災的時候,積極協調安排,開出綠色通道為國美電器緊急裝載物資。
帳篷同樣是災區急缺物品之一,國美電器發動所有營業門店的店長和內勤,在各大商場、戶外用品店尋找貨源。有一名員工在一家軍品店發現一頂12.90㎡的大帳篷,由于覺得1650元的價格有點貴,特意打了個電話向公司請示,沒想到就在打電話的兩分鐘之內,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某炮兵部隊的官兵直接付現金買走。于是,國美電器重慶公司下令,不計成本、無論規格、只看質量全面搶購。
而面對如此瘋狂采購,卻沒有引起哄抬物價,每個企業都在相互理解和協作中恪守著自己的商業信仰。
有中流砥柱,也有嘩眾取寵
一個位列作家財富排行榜,以抄襲而盛名的80后著名作家,前段時間還被美國《紐約時報》以整版篇幅譽為“中國最成功的作家”,卻高調地捐出了自己辦的雜志。
廣東某中學,校領導當全校師生的面募捐做秀,被一名學生拍下這一場景后校領導居然將此學生開除,如此為人師表。
某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經營眾多品牌的化妝品業務,年營業額度已經高達數十億,此番向地震災區捐贈了50萬元現金和50萬元的化妝品。
我們沒有權力去評價他們捐贈現金的多寡,但是實在難以想通他們向災區人民捐贈的化妝品的目的,是災區人民需要,還是以此作為品牌傳播的載體?
還有更多的例子,很多高唱社會責任的企業并非真如宣傳中所說的那樣,他們在第一時間的反映讓人失望。
商業的本質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而缺乏對生命敬重的商業又何來基業常青?
5月17日,神舟電腦在對地震災區捐贈100萬元緊急救援款后,董事長吳海軍在一份公司文件上簽署意見,“忠信仁義是我公司的企業文化,在這次抗震救災的行動中,99%的員工體現了愛心,符合公司的文化。但還有1%的冷血混在我公司,對他們我們不去譴責,但希望他們離職,我們公司不需要這樣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