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開發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是強國之路、富國之本。農村人力資源數量龐大、質量低下的現狀己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巨大障礙,因此,化農村人力資源優勢為人力資本優勢,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人力資本理論是由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Schultz,T.W.)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通過對美國經濟發展與教育投資數量關系的實證研究后,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梢赃@樣理解:人力資源主要體現人本身的自然存在屬性,反映的是勞動力的數量方面,它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種可再生資源;人力資本則是指人的大腦中的知識存量,是一種潛在于人的頭腦中的知識和技能所表現出的人的質量水平。從目前來看,社會經濟速度發展主要依靠人,即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而僅僅擁有數量意義上的人力資源不等于人力資本,只有當人力資源通過開發,才轉化為人力資本,形成人力資本存量,高存量的人力資本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資源和根本動力。
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現狀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人力資本積累嚴重缺乏,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已經成為我國農業實現新飛躍和農村現代化進程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一)農村教育支出嚴重不足,影響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提高。從國家方面來看,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不能滿足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需要;從農戶角度來說,由于受自身收入的限制和傳統思想意識的影響,加上沒有得力措施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使得農民既缺乏人力資本投資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資本投資的內在沖動和壓力。
據統計,目前農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不足7年。4.8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1.6%、大專以上的只有0.5%。因此從這種現狀看,建設新農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瓶頸”。勞動者只有接受教育并且具有勞動技能,才能成為人力資本,并通過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而發揮作用。否則,就只能是一種潛在人力資源,終將因不能與其它資源有效配置而導致財富浪費。
(二)人力資本結構層次不明顯,勞動力使用方向趨同。人力資本投資取決于教育投資,因而人力資本的結構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資結構所決定。從各地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現狀看,存在一些不容回避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總量不足,素質不高。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沒受過系統全面的教育,知識面比較窄,視野不夠開闊,總體素質不高。其次是結構不盡合理。在農村,越往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越少,真正發揮作用的人員更少。從專業分布上看,從事種養業人才較多,而從事附加值比較高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及農產品流通的人才較少,尤其是外向型、開拓型農村經營管理人才極其短缺。具有某一方面特長或能力的人才相對較多,復合型人才相對較少,特別是創業型人才嚴重匱乏。再次人才嚴重外流。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職業教育,在當時一段時期內為農業一線注入了生力軍,但由于農業效益低下,青壯年農民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不愿學農,更不愿務農,為了生存,很多農業職業中等學校,順市場而動,大辦非農專業,成了外出打工人才的速成站、中轉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沒有培養出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型人才。
(三)勞動力流動費用不能滿足人力資本投資需要。計劃經濟體制下,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把大量的農村人口長期固定在相對狹小的耕地上,既不存在農村勞動力在國內流動的機制,更談不上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加上人口過度增長,使農村的過剩勞動力越來越多。改革開放以后,被長期禁錮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動,但在完善的勞動力流動機制尚未建立之前,只存在著大量剩余勞動力向農村以外狹小空間的單向流動。為此,國家雖然也投入了一定的財力和物力,但相對于滿足勞動力有序流動的各方面需要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農村勞動力流動中的費用目前仍主要靠勞動力本人來支付,而這種支付僅能維持一部分低素質剩余勞動力淺層次上的流動,不能滿足國內外對高質量人力資本的需求。
農村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威脅著我國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現代科學技術難以轉化和應用。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和技術變遷速度加快,但由于受多種因素限制,尤其是農民自身素質的約束,其對現代技術缺乏了解,在先進技術的轉化、推廣與應用方面仍有較大差距。據測算,“十五”期間科技進步在農業生產增長中的貢獻率,漁業為48%、畜牧業為47%、而種植業僅僅為34%,這與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差距很大。
其次,制約了非農產業的發展。一般而言,農村勞動者的教育文化水平對非農產業發展和農村城鎮化有兩方面重要影響:一是影響農民找工作的概率,從而影響其向城鎮轉移的可能性;二是影響著勞動者在當地從事非農產業的概率,延緩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第三,難以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農業產業化是建立在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和集約化基礎之上的,是以較高水平的人力資本為前提,通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門類多樣化,促進農業良性循環。農業勞動力素質低下阻礙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模式的建立。
加強農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策建議
歷史上,19世紀中葉,美國廣泛建立的“贈地學院”為當時美國的農業人力資源成功轉變為人力資本,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促進當時美國工、農業迅速發展。這啟發我們,在當今時代,對于經濟和教育仍不夠發達,農業仍占主導地位,屬于農業大國的我們國家,在農村廣泛建立傳授農業和各種實用技術的教育培訓機構,促進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仍不失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可行之路。
(一)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質量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滯后,長期投資不足是人力資本水平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我國教育投入增長較快,但總體投入水平較低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變,與世界各國教育投入水平仍相差甚遠。解決農村教育投資嚴重不足的現象,要采取多元化籌集農村教育資金,實行國家、集體、社會、個人一起上,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共同承擔教育經費,共同分享教育投資收益的多主體、多層次的教育投資格局。抓好農村基礎教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各地可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和優勢,開設一些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要大力加強和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以現有的農業中專及其他職業學校為基地,通過實行知識學習和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提高農民們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
(二)制定科學規劃,搭建服務平臺。在深入調查研究、摸清現狀,全面總結成功經驗和客觀分析存在問題的前提下,根據中央人才發展總體規劃,立足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著眼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編制開發規劃,指導今后一個時期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人力資源市場,特別是要加強鄉鎮基層人才服務組織的建設,為農業農村人才就業、創業提供方便快捷服務。充分發揮中國農學會農業農村人才專業分會在農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信息服務、技術指導等方面的作用,為各地農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提供咨詢服務。建立農業農村人才信息庫,實行信息動態化管理,便于各地了解、查詢農業農村人力資源信息和相關政策。
(三)更新發展觀念 進行制度創新。在新農村建設中,全社會應當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把大力加強農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新農村建設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不斷開創農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新局面。要完善人力資本形成的激勵機制,將個人收入的增加與人力投資成本的變動直接掛鉤,在人力資本投資激勵政策的設計中,不斷提高個人直接收益,強化經濟因素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同時,完善勞動力流動機制,現代人口就業遷移不僅使原有的人力資本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也使人口素質得到提高。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一個國家直接從事農業勞動力的比例下降,是國家正在進步和文明程度正在上升的標志。這也正符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了的” 。今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代,構建一整套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增加農業人力資本存量,并對之有效開發,這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繁榮農村經濟具體可行之策略。
不久的將來,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鼠標”對黃土地的撞擊,將會生發出無限的力量,烈焰照東方指日可待。
(農業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