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了現在,我家裝修肯定用微薄竹貼面的裝飾材料,2000年搞裝修的時候,市面上還沒有這樣的裝修材料呢。”雖然浙江林學院工程學院李延軍教授自家裝修沒趕上用自己研發的“微薄竹”,但他的課題組研發成功的“刨切微薄竹”技術,3年里讓小竹子在家裝領域刨出了兩億多元人民幣的“大財富”,刨出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老百姓在做家具、裝飾裝修房屋時,都喜歡使用優質硬闊材做貼面。但樹的生長周期需要幾十年,資源有限,浙江是個竹材大省,而且竹子生長周期只要四五年。李延軍的想法是,能否把竹子“刨”成薄片,使其成為一種可以取代木材的新型貼面裝飾材料?竹業界一直在期盼——用竹材開發出像刨切薄木那樣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貼面裝飾材料,從而使刨切微薄竹,代替微薄木使用。
由于竹材徑小、壁薄、中空、有尖削度、難膠和等特點,加工難度很大。要對竹材進行刨切,則必須先將竹材經過系列加工膠合成竹方材,經水煮軟化使其具有較高的塑性后才能刨切。傳統的刨切微薄竹技術由于難以處理竹材的濕度問題,使得竹材軟化難、膠合不均勻、刨切困難,刨切出來的微薄竹質量和既得率都不高,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而李延軍主持完成的“刨切微薄竹生產技術與應用”項目,填補了國內外竹材加工領域的空白,獲得近10項國家專利。據不完全統計,0.6毫米厚的微薄竹剛面市時,每平方米賣到了55元,現在即使賣30多元,其利潤仍是薄木的2至3倍。近3年來,刨切微薄竹技術已為企業帶來2.4億元的產值,其中90%的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地。
如今,刨切微薄竹生產技術已應用于浙江、江蘇、安徽等不少企業,刨切微薄竹開始大量應用于家具、建筑裝飾裝修等領域,用微薄竹作貼面的家具在市場上也越來越多,市場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