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長在農村,又研究經濟學10多年,最近忽然覺得自己對農業問題知之不多。有些事看似明白,但若深究起來,卻不容易想得透徹。比如補貼農業,政府這樣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不是說這個問題有多么尖端,也不是沒有人研究過。恰恰相反,是因為問題淺,人們往往不從復雜的層面考慮。我讀過一些學者的文章,說到補貼農業的原因,幾乎眾口一詞,都說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收益低。可我的疑問是,為何農業會弱質?是因為它與自然風險有關嗎?世上與自然風險有涉的行業多的是,井下采礦,海上捕魚,都有天災人禍,為什么偏偏只說農業弱質呢?
其實,存在風險的行業,比較收益也未必一定就低。生產鞭炮的風險肯定大于農業,可人們為何還要鋌而走險,不去轉投其他風險小的行業呢?經濟學的答案,一定是鞭炮生產比他所能從事的其他行業更賺錢。是的,風險與收益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在某些情況下,風險大,收益也高,不然,就解釋不了某些高風險的行業,為何還有人躍躍欲試,樂此不疲。
理論上講,有自然風險的產業未必弱質,比較收益也不一定低??墒聦崊s是,全世界農業的收益,通常都要低于工業。17世紀,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發現:“工業的收益要比農業多很多”。亞當·斯密也說,他看見經常有人白手起家,以小小的資本經營制造業或商業數十年便成為一個富翁。然而,用少量資本經營農業而發財的事例十分罕見。我們距斯密的時代已有200多年,日月更替,滄桑巨變,可農業的比較收益低,至今仍沒有大的改觀。
但凡尊重科學的人,都不會否認農業比較收益低的事實。但我想追問的是,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比如,如果我們認定農業比較收益低是由于農業有自然風險,那么,補貼農業就是政府的善舉,是政府對農業的扶持,政府既可以多補,也可以少補;假如說,農業比較收益低是另有原因,而且還與政府相干,那么補貼農業就不是政府對農民的照顧,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先說出我的觀點。我認為,農業比較收益低,絕不是由于農業弱質。因為沒有證據證明,農業天然就是弱質產業。首先,從歷史上看,農業曾長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19世紀前,地球上90%的人口,從事的都是農業;而且近1000年來,農業供養的人口已差不多翻了30倍。其次,從生產率方面看,農業生產率也不見得低于工業。在很多國家,農業生產率反而比工業高。以法國和德國為例,1965年到1995年的30年間,農業生產率年增長分別為5.2%和5.1%,而同期工業生產率年增長僅3.6%和4.0%。
問題的焦點在于,農業既然不是弱質產業,農業生產率也不低于工業,可為何農業的收益會低于工業呢?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對生產率與收益概念懂得通透。生產率,意指單位時間的產量,而收益,則是指產量與價格的乘積。生產率提高,產量增加,若是價格不變,收益定是增加。若是產量增加而價格下降,收益則不一定增加,甚至可能下降。對生產率與收益之間的這種變動,若從個量與總量兩個角度去分析,會看得更加清楚。
從個量角度看,假定某農戶生產率提高,糧食比上年增產200斤。單個農戶增產,自然不會影響到市價,故今年的糧價仍會同于往年,假定還是8毛1斤,那么可以斷定,該農戶今年要增收160元。但若是從總量角度看,推理也就跟著變了。比如,假定農業生產率全面提高,糧食整體增產30%,那么,今年的糧食可能會供大于求,糧價會下跌。若跌幅超過30%,農業的收益率反而要下降??梢姡r民增產不增收,問題是出在產量增加后會使價格往相反的方向變化。
是的,農產品的價格,由農產品的供求決定。而農業的收益率,則主要取決于價格。由此推理,提高農業的比較收益,必先提高農產品價格:要提高價格,就必須減少農產品供應。否則農產品不減少,價格上不去,農業的收益率就永遠不及工業。從政策角度看,此推理的含義是:要幫助農民增收,政府就應網開一面,允許農業要素轉向工業。設想一下,假如政府不設限,農業勞動力與土地都能自由地轉用于工業,那么工業品供應增加,價格必會下落;而農產品供給減少,必會拉動價格上漲。如此一降一漲,農業與工業收益最終一定會達到均衡。
可見,農業的比較收益低,并非農業有自然風險,而是政府限制了農業要素的流動。世上所有實行耕地保護的國家,農業比較收益都低,就是這個道理。不過我這樣講,并不是反對政府保護耕地,耕地關系糧食安全,保護耕地無可厚非。而且,就連歐美、日本等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對耕地用途也有嚴格管制,何況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呢?我要說的是,政府為了糧食安全保護耕地,卻限制了農業收益的提高,所以政府補貼農業,就不可看作是政府對農業的政策傾斜,實質是政府花錢向農民購買糧食安全。
再往下推,有三點結論恐怕是對的:第一,農業比較收益低是事實,但不能據此就說農業是弱質產業;政府補貼農業的理由,并不是農業有自然風險。第二,提高農業比較收益,必須放開農村要素市場;政府若考慮糧食安全而限制要素流動,那么就得給農業予以補貼。第三,補貼農業不是政府的單向支出,而且一種互利的交換。既然是交換,補多補少就不可全由政府說了算,應該和農民商量著定。不然,有錢多補,沒錢少補或者不補,就算不上是公平的交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