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報道,一方面,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就業中的歧視無所不在:性別、身高、相貌、年齡、戶籍、地域甚至血型、屬相……都成為用人單位拒絕求職者的“正當理由”。據記者對現場25家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顯性的性別歧視就有10家,高40%。
毫無疑問,這高達40%的顯性性別歧視,只不過是經濟危機下勞動者、求職者堪憂的權益問題的“冰山一角”。勞動者權益現狀本就不容樂觀,諸多法律法規形同虛設,而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的“掩護”下,我們必須謹防假經濟危機“做空”勞動者權益的嚴峻現實。
這樣的擔憂不僅僅來自于那些企業的“傲慢和偏見”,更來自于某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的“火上加油”。前不久,東莞市副市長江凌公開表示,為協助中小企度過“寒冬”,東莞市政府向中央及廣東省政府建議,放緩《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力度。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都可以建言“放緩”,這將給那些本就不把勞動者合法權益放在心上的企業多大的違法動力和保護?這將給職工權益帶來多大的打擊?
誠然,經濟危機有目共睹,很多企業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也是事實,新華社記者近日在調研中了解到,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隨著市場急劇萎縮,我國以鋼鐵、焦化、紡織服裝等行業為代表的大批企業目前正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困難時期,是“趁勢”“做空”、漠視勞動者的權益,還是和職工們共克時艱、危難之際加強職工的權益維護,顯而易見地擺在了職能部門和廣大企業面前,成為一種艱難的抉擇。
可以預見的是,在年末和明年上半年,很多企業的運轉將受到沖擊,破產、倒閉的恐怕不在少數,停產、半停產的可能更多,欠薪、克扣職工福利、拖欠社會保險等違法行為將處于一個高發階段,而在一些地方,這樣的矛盾已有加劇苗頭。如何未雨綢繆、如何切實保障好勞動者權益,是對執政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
越是經濟困難,就越要維護好勞動者的權益。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在這樣的危機關頭,很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紛紛承認不裁員、不降薪,浙江省政府近日還與所轄各地級以上市政府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表示,保證職工按時足額領取工資,是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是實打實的“一把手”工程。對因執法監管不力、工作失職瀆職,導致管理混亂,甚至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的地區,將嚴肅追究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和責任人的行政責任,并對各市政府年度政績考核和“平安浙江’,考核實行否決。
謹防假經濟危機“做空”勞動者權益,需要責任政府的嚴厲監管,更需要責任企業的擔當和負重。一個對勞動者缺乏必要社會責任擔當、千方百計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企業,即使在經濟繁榮期,恐怕也是寸步難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