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趙殿國談到,波蘭有5%的中央財政支出用于農民養老保險,我國中央財政對此則沒有一分錢。我國中央財政支出只要拿出2%,用于農民養老保險,就能建立一個低水平、全覆蓋的農民養老保險體系。他還透露,該部的方案力爭年底之前上報國務院,方案提出在本屆政府任期內,使農民養老保險達到80%的覆蓋面和60%的參保率;下屆政府任期內,這兩個數字將分別提高到100%和80%。我認為,農民的養老金應當納入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之中一并考慮。中央財政投入農民養老,其實比投入鐵路建設更為迫切,更有利于拉動內需,更符合以人為本。
新中國成立59年來,我國農村的養老責任一直由農民家庭承擔。農民年老,總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所謂土地養老,實際上是讓子女承擔對長輩養老的義務,這就帶來許多現實問題。而且,農村老人靠子女贍養,就無法改變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現在,我國新生兒的性別比已經上升到120,有的省份甚至高達130,男女比例失衡必將造成新的社會問題。不改變現行的養老機制,光靠宣傳教育,禁止為孕婦做B超,實為舍本逐末。人們往往把這些現象當作司法問題或者是道德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制度安排的缺位。到目前為止,只有干部職工享受退休金,市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農民養老仍然置于國家承擔的社會保障之外,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投入地方財政,建立失地農民按月領取養老金的制度,受到歡迎。但這種政策遠遠不能惠及全國農民。建立以中央財政為主的普遍的農民養老金,不應當再拖延了。去年我國財政收入已經超過5萬億元,今年將超過6萬億元。拿出1000億元建立低水平的農民養老金,讓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先拿到100元,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財政完全有這個能力。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再解決多和少的問題,逐步過渡到城鄉一體的養老制度。
早有專家指出,我國人均GDP1987年已達到歐盟國家建立農民養老金制度時的最低水平,1994年達到其平均水平,2000年達到最高水平。也就是說,我國建立農民養老金已經滯后。農民和市民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是納稅人,國家的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農民當然不應排除在外。我國在工業化初期,靠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提取了大量的建設資金,這是幾億農民勒緊腰帶為國家工業化做出的貢獻。城鄉二元的戶口制度,又使得農民長期不能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公民權利。國家已經虧欠農民太多了。讓老年農民盡快享受退休養老金,讓農民分享國家財政收入的成果,對歷史的債務做一點補償,再也不要遲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