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素有“花果之城”、“福建糧倉”的美稱。這方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生產的食用菌被國際糧農組織譽為“21世紀健康、時尚食品”,漳州贏得了又一美譽——“中國食用菌名城”。
漳州食用菌商業生產始于1966年,歷經40個春秋,發展蓬勃。2006年,食用菌鮮干品年產量29.2萬噸,總產值12.86億元,生產總量占福建省16%;食用菌罐頭、鹽漬蘑菇、速凍蘑菇出口總量為34.31萬噸,創匯3.39億美元。
漳州食用菌產業創造了驚人的歷史:
全國有60-80%的蘑菇罐頭出自漳州,漳州蘑菇產量全國第一,白背木耳、大杯蕈菇產量世界第一。漳州是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白背木耳和蘑菇罐頭的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被譽為“蕈菌名城”、“中國蕈都”。
殊榮的背后總是一段不斷攀越的歷程。

天下熙熙,皆為蕈來
漳州食用菌生產,經歷從遍地開花到相對集中,從家庭種植到產業化生產的過程。漳州生產基地不斷發展壯大,蘑菇生產比較集中。據統計資料,漳州市龍海角美鎮靠西部的14個行政村,蘑菇和草菇種植面積達754萬平方米,產量6.5萬噸,產值2.68億元,產量占全市食用菌總量的28%。而珍稀菇類生產主要集中在龍海市九湖鎮、南靖縣靖城鎮和龍文、薌城兩區的城郊。規模種植正發展迅速。以龍海為例,蘑菇種植面積在1000—2000平方米的有2020戶,2000平方米以上的農戶有111戶。就珍稀菇類而言,全市年產珍稀食用菌1000噸以上的企業有2家,500—1000噸的有8家,100—500噸的有25家。基地化生產方式,更彰顯漳州大規模生產食用菌的能力。
食用菌產業鏈亦日漸顯現。全市現有蘑菇罐頭廠52家、速凍蘑菇廠26家、烘干10家、鹽漬廠218家。服務配套成龍,生產食用菌所需原料有專門公司營銷,搭建菇房大棚有專門施工隊伍,食用菌機械有專門廠家生產,產品銷售有一支營銷隊伍。漳州一些食用菌機械廠所生產的機械設備,產品遠銷歐美,成為全國聞名的食用菌機械廠。

漳州已經形成世界性的蘑菇罐頭、鹽漬、烘干產品和白背木耳干品市場及物流集散地。珍稀菇類菌包已經銷往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荷蘭等國初步達成菌包供銷意向。漳州食用菌鮮品及加工品,市場走勢愈發看好,銷往海內外,已初步形成食用菌“貨銷天下”的良好市場局面。
食用菌界的“黃埔軍校”
經過40年的摸爬滾打,漳州的食用菌生產錘煉出一支專家隊伍,為產業發展提升準備了技術力量。他們中既有吳淑珍、林光華等學院派專家,也有楊加金、涂改臨等一批自學成才的民間專家,以及市農科所的技術骨干。


漳州,可謂食用菌界的“黃埔軍校”,只要有蘑菇生產的地方,就有漳州技術員的身影。“南菇北移”的成功,其中最濃墨重彩的華章乃漳州的薪火流傳。漳州現有1000多名技術人員被聘請到山東、河南、四川等15個省市當技術專家,還有的技術員被臺商聘請到越南當專家。
漳州享譽中國食用菌界的食用菌生產技術有五項:蘑菇二次發酵技術、蘑菇覆土技術、白背木耳生產技術、利用草菇廢料生產蘑菇技術,以及利用珍稀菇類廢包作為生產蘑菇、平菇的原料技術等。國際蘑菇學會主席西蒙曾專程到漳州考察食用菌產業,當他看到漳州杏鮑菇標準化生產設施和產品,稱贊漳州杏鮑菇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鑄就品牌的黃金期
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漳州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亮點。
漳州地理位置獨特,溫、光、水、氣諸條件非常適宜食用菌種植,是塊不可多得的發展食用菌的寶地。食用菌生產品種有雙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秀珍菇、杏鮑菇、金針菇、大杯蕈菇、猴頭菇、白靈菇等20多種。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用菌生產,立足氣候、技術優勢,引進臺灣墻體式栽培模式,堅持以綠色、生態、無公害生產為原則,積極穩妥發展雙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生產,大力發展珍稀和反季節菇類,并帶動罐頭食品、機械、菌料、包裝、交通運輸、棚屋建筑等相關行業發展。
2006年初,漳州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將食用菌從蔬菜產業中剝離出來,單獨形成一個產業,與水果、水產、蔬菜、花卉、茶葉、畜牧并列為漳州農業七大產業,并專門成立了市食用菌產業協調工作小組,隨后成立“漳州閩臺農業合作食用菌產業園區”和以食用菌企業、菇農為主體的漳州市食用菌產業協會,這一系列動作,開同類產業之先河;食用菌成為漳州一個新的獨立產業的舉措,之于漳州發展史而言,亦是歷史性的突破與飛躍。
立足優勢,鑄就品牌。在漳州珍稀食用菌和蘑菇罐頭中,目前已有嘉田木耳開發公司的白背木耳和紫山集團的蘑菇罐頭被省政府授予名牌產品。嘉田公司的白背木耳、袖珍菇、杏鮑菇、大杯蕈等6個產品獲得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雙認證。其他的食用菌生產企業現已處于前景看好的品牌萌芽階段。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漳州食用菌邁入一個創名牌的黃金時期。
如今,漳州的食用菌產業已確立發展的總體思路,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開放創新為動力,以項目帶動為突破,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積極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建設現代化食用菌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壯大食用菌產業經濟規模,轉變食用菌產業經濟增長方式,形成極具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嶄新的“中國蕈都”,將以更為熠熠生輝的形象屹立于海峽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