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是福建省的支柱農業,福建省目前至少有18萬人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生產具有產量高、周期短、投資小、收益大的特點。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不占或少占農田,達到以菇養糧、以糧促菇的雙豐收效果。食用菌生產已成為全省開發山區治窮、致富的一項拳頭商品,已被稱為“播金種銀”的事業。
2002年8月,左茂保等10戶45名奉節縣三峽移民來到了福建省龍海市蒼坂農場。在老家,他們從事農作物生產經營和外出打工謀生,從未種植過蘑菇。當他們來到位于龍海市角美鎮西北隅的蒼坂農場這一完全陌生的環境時,寂寞感和憂慮感頓然困擾著他們,思鄉和抵觸情緒以及特殊心態焦灼。過慣了山區封閉、閑散的生活,要適應沿海開發區充滿競爭的緊張生活節奏,從自給自足的低消費水平的山區到連用水也要錢的相對較高消費水平的平原,左茂保等移民們感受到很大的生活壓力和失落感,對今后面臨的生活出路感到迷茫。


蒼坂農場是一個農墾系統國有企業,蒼坂農場為移民排憂解難,根據國家對三峽移民安置原則,“要搬得進、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幫助他們找工作,安撫他們的失落感;同時鼓勵和扶持他們發展生產,走勤勞致富之路。龍海當地多數農民靠種植蘑菇致富,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農場支持移民選擇發展蘑菇生產致富的項目作為經濟發展路徑。
農場帶領他們實地參觀角美鎮的蘑菇種植大戶,親自感受蘑菇生產的全過程;舉辦多場次培訓班,聘請市農業局專家和角美鎮農業技術員、有經驗的菇農講課,手把手教會移民蘑菇種植技術,解決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農場領導干部每人掛鉤一戶移民,并聯系當地一戶菇農,由菇農傳幫帶,使移民在發展蘑菇生產中,發展一戶,成功一戶,讓初嘗豐收成果的移民們干勁倍增,從而掀起蘑菇生產的熱潮。
左茂保被選為移民組長,因年齡較大,沒有技術特長,不適宜打工,農場重點扶持他第一個蓋蘑菇房80㎡,投資2.2萬元,投入生產成本1.3萬元,種植蘑菇350㎡,當年獲收成2.2萬元 ,純收入0.9萬元,這對移民來說,已是一個充滿魅力和希望的豐收。在這一成功者的示范帶動下,10戶移民中有8戶移民選擇了蘑菇生產致富項目。
經過調查統計,我們得到以下具體數據:
至2006年,有5戶移民建成了5座菇房,建筑面積400㎡,計投入建菇房資金11.3萬元,2006年5戶移民種植蘑菇2050㎡,投入生產成本10.1萬元,收成20.5萬元,純收入10.4萬元,每戶移民純收入少則1.7萬元,多達4.5萬元,戶均純收入2.08萬元。
至今有8戶移民建成16座菇房, 2007年種植蘑菇7550㎡,總產量131250kg,人均養殖蘑菇面積167.8㎡,人均產量達2917kg,總產值34萬元,扣除生產成本25.7萬元,獲純利8.3萬元,雖然2007年度蘑菇價格跌幅較大,戶均純收入仍超過1萬元。
蒼坂農場移民蘑菇生產雖然規模不大,但人均比例大,質量好。2007年移民的菇房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建設,生產過程有專家和技術人員指導,生產規范,生產蘑菇質量好,深受菇販青睞。2007年9月7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特產部、香港伊藤文有限公司和德國蘑菇專家考察蒼坂農場,同時也參觀了移民蘑菇生產基地,同年11月1日中國意大利商會組織意大利23名蘑菇經營者來參觀移民蘑菇生產現場。
蒼坂農場三峽移民發展蘑菇生產已初具規模,既成為移民致富的主要項目和收入主要來源,也是該移民安置點創建“平安庫區”的根本保證?,F在,移民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很紅火,蒼坂農場成為他們新的家。
食用菌產業是一個極其典型的跨行業門類最多的產業,食用菌技術開發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為農村剩余勞力就近轉移、庫區移民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提供廣闊的門路。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福建省食用菌產量171.1萬噸,從事食用菌生產及相關行業的人員逾20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5% 以上,數目相當可觀。食用菌產業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闖出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