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喧嘩的沉默”中,四川廣元“蛆柑”事件的后果正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呈現。在山東,省城濟南的橘子銷售量急劇萎縮,其中果農承擔的損失最大,一些果農表示,如果再賣不出去,只好讓橘子在樹上爛掉,“這樣還可以省下一筆摘果的人工費”。在湖北,省農業廳果品辦主任透露,自10月20日四川廣元“蛆柑”事件發生后,湖北省蜜橘外銷全面停滯,如果事態繼續發展下去,全省橘農損失將達15億元;現在橘子拉到北方去,價格降低一半還賣不出去,“果農只能看著橘子哭”。
有一種柑橘腐爛的味道,在今秋不確定的風中擴散,彌漫成所有人都難以突圍的悲情。各方面呈現的信息都顯示出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那就是,除了程度的不同,中國橘農受傷害已在所難免。如果說在蛆柑事件中,消費者脆弱的消費心理,使他們已難以理性地面對任何風吹草動以及流言蜚語,那么一切善良的心靈,又將如何承受來自柑橘主產區無辜果農悲傷而壓抑的哭泣?這難道就是我們期望的結局?
媒體一再訴告,蛆蟲柑橘年年皆有,正如“青菜里有蟲子”一樣,不必大驚小怪。但這已不復成為理性的開始。我們想喚起所有消費者的憫農心理,不要陷入盲目排斥與抵制之中,但倒霉的消費者注定無法坦然面對水果中那一只蠕動的蛆蟲。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公共領域所呈現出的隔閡與斷裂: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興許是帶著保護果農利益的懇切心態,在不斷辟謠、解釋、疏導;但另一方面,消費者仍然更愿意聽從于自己的心理感受。比如濟南有市民表示,社會上對“生蟲”橘子可能有些反應過度了,但他們還是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當人們更傾向于相信一只生蛆的柑橘,而不是政府的說法時,這只能表明權威信息的缺失。然而蛆柑事件發展至今,相關部門似乎從未試圖展示其真誠的一面。在四川省,除了省農業廳10月2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辟謠,表示追查所謂“謠言短信”源頭之外,更無新的新聞發布。國家農業部門于23日在針對“部分媒體對四川大實蠅疫情進行不實報道”,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果品疫情防控之外,亦未有相應舉措跟出。
這都使徘徊于消費者心底的疑問仍舊留存:媒體對四川廣元柑橘疫情的報道是否系“不實報道”?廣元已證明確有疫情發生,那么各地出現的蛆柑卻不都是來自四川,又如何解釋?真相到底是什么,相關部門到底為此做了些什么?
不是所有的苦難都必須由橘農獨扛。公眾輿論可以呼吁消費者憫農,以使更多無辜橘農免受更多損失,但公眾的憫農心理卻不是政府部門可以利用的危機應對策略。地方政府應拿出最大坦誠與公開,來解答消費者的懸疑,使保護橘農利益與保護消費者利益取得一致。這從一開始就成為這場危機公關的關鍵所在,到現在仍舊成為最終能拯救無辜橘農的救命稻草。或許從來沒有哪一種食品,非得像柑橘那樣被剝開后才知道是否發生蟲變,但相關農業、質監、衛生、防疫部門能否以一種讓公眾看得見的方式,介入到柑橘供銷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去,提前干預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以最大的努力來取信于消費者,同樣是一些柑橘主產區必須做足的公關課。
“救救橘農”不能成為空洞的呼喊。政府部門的憫農情懷,需要在真正對消費者負責任的作為中得到體現,這才是理性的開始。隨著柑橘銷售旺季的來臨,相關權威部門每多一秒的沉默與回避,就有多一只金黃的果實腐爛于枝頭,或如淚墜地。這是不可承受的腐爛與墜落。與此同時,對于各地政府部門來說,更迫切需要做的事是,做好對橘農可能遭受的更大損失的補償預案,使一年辛苦的橘農不至于顆粒無歸。
(楊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