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行南走北,見過農業合作社不少,不過所見的,大多是養殖與種植等流通性專業社。上月底棗莊市長陳偉告訴我,棗莊市徐莊鎮280多戶農民自發組建了“土地合作社”。前所未聞,是新鮮事,而且憑職業直覺,此事不同凡響。于是我要親自去徐莊看看。
實話說,赴徐莊之前,我腦子里一直有個困惑:沒有政府的參與,幾個村的農戶怎能自發組織起來?何況,牽頭人據說只是個村會計。我在農村長大,對農民算有了解,但想不出一個會計為何能讓四個村的農戶跟著入伙?上周末到棗莊,經市府安排,由一位副秘書長陪同去徐莊,一路看,東問西問,若有所悟,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徐莊為山亭區的一個鎮。說到徐莊,還得先說山亭。山亭工業底子薄,經濟排名全省靠后,是國家級貧困縣。驅車從棗莊往徐莊,沿途目之所及,除了幾家水泥廠,看不到有何大企業。雖處華北平原,但這里地勢起伏,平整田地有,可山地更多。當時我就想,第一個“土地合作社”所以出現于此,原因恐怕有三:一是人多地少,靠土地不足以養家糊口;二是大量勞力外流,耕地嚴重撂荒;三是土地收益低,相對務工收入微不足道。
不出所料,后來了解的情況果真如此。在徐莊土地合作社辦公室,我見到了社主任張凱華,彼此有兩個多小時的交談。我問:當初為何會想到組建“土地合作社”?他答:徐莊人均只有七分地,土里刨食,耕地不集中沒有出路。我問:農民歷來視地如命,他們怎會拿土地入社?他答:土地入社不是讓農民放棄土地,而是有人覺得自己種地不如讓合作社集中耕種更合算。
據山亭區委書記董沂峰介紹,徐莊一畝好地產小麥不到800斤,按每斤0.8元算,收入約640元,而投入(種子、化肥、農藥、收割等)達400元,扣除成本,畝凈收入也就200多元左右。而一個勞動力進城務工,年收入近萬元,徐莊農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收入僅200元。這樣算,種地收入就不及務工收入的3%。另一個情況,就是當地28歲以下的青壯勞力已全部外出務工,大量耕地閑置,現在合作社允其入股且收益保底,務工的農民當然求之不得。
是的,土地合作由農民首創,但這絕非心血來潮。今非昔比,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當下農民不僅有膽有識,也懂得算賬。我曾問過入社的農民為何不自己種地,比如播完種后外出打工,待莊稼成熟后回家收割?農民說,一畝地收入僅200元,從城里到鄉下來回折騰,200元還不夠支付路費。得不償失,賠本的事誰肯做?要是沒有合作社,家里的承包地扔了也不可惜。
在徐莊調查,耳聞目睹,我便有了一種預感,徐莊的土地合作,就如當年的土地承包,生正逢時,對中國未來農村的影響將不可估量。30年前,安徽小崗村的偉大創舉讓國人擺脫了饑餓,了不起!那么今天徐莊嘗試的,無疑也是偉大的試驗。不說大道理,有一點可以肯定,土地合作有利于規模經營,種地農民有望因此致富。若種地能富,國家糧食安全則無后顧之憂。
要特別提出的是,徐莊土地合作并非取代承包,也不是要回到從前的大集體。看過合作社章程,他們的做法,其實是讓農民用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每年付給一定的保底收益。集中的土地,部分包給專業大戶;其余由合作社統一耕種與管理。章程還規定,合作社轉包土地的租金與土地自營收益,一律由入股農戶共享,實行按股分紅。
看得出,徐莊土地合作社,其實就是一個公司。從經濟學角度看,對比分散經營,合作的優勢一目了然。最明顯的,是農民的市場地位會提高。過去農戶小生產,勢單力薄,無論采購還是銷售,價格上只能任人擺布。如今有了合作社,背靠大樹,農民也就有了還價的能力。另一方面,水利設施是共用品,過去誰都想搭便車,沒人肯投資。現在有了合作社集體投入,基礎設施也會隨之改觀。
當然,徐莊的土地合作剛起步,不必說,它自然還有許多地方要完善。比如,目前土地合作僅限經營權合作,這勢必會給未來發展留下隱患。我想到的是,第一,土地經營權合作非產權合作,因為經營權不含轉讓權。問題來了,沒有轉讓權的物品不能抵押,如此合作社將來無法從銀行貸款融資。第二,如果農民只有經營權,土地日后一旦要被征用,合作社無權參與價格談判,農民的利益也就難有保障。
最后說一句,土地合作是農民的選擇,也是農村改革的大勢。順勢者昌。把產權界定給農民,不僅能規范土地流轉,而且可保農民利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一舉多得,利國利民,政府何不順水推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