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已幾次以類似“袁隆平稱國家現有糧食補貼政策并不合理”這樣的題目刊登對袁先生的訪談。最近,面對記者提問“現有的糧食補貼的方式需要改進?”袁先生回答:“現有的糧食補貼政策并不合理。一是補貼太少了,農民種糧的收益遠遠不及外出打工的收入,二是補貼的參照標準有問題:按土地面積補貼,種一畝地給多少錢,種好種壞一個樣。”
近年來,糧食直補政策的確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也被作為政府關注民生的德政廣為宣傳。但如果更加深入地去研究問題,可以發(fā)現,這項政策在設計上的確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就是,糧食直補的對象是按承包合同中所規(guī)定的土地面積來落實的,有可能真正為國家貢獻糧食的農民卻未能得到“糧食直補”。
在黑龍江農村工作的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位種糧大戶承包了600多畝地,第一年糧食大豐收,種糧大戶掙了不少錢,第二年擴大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雖然還是大豐收,可秋后一算賬,收入上卻虧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擴大”的部分是別人的承包地,地租給他了,但“直補”卻沒有跟著來,于是他吃虧了。
恰好在實行糧食直補政策的前夕,我到青海格爾木一家很現代化的化肥廠參觀。當地領導告訴我,化肥的價格馬上就要放開,他們的日子就要好過了。因此,我常常有意無意地把“糧食直補”與農資價格放開聯(lián)系在一起。竊以為,其實糧食直補是把原來給農資行業(yè)的財政補貼直接發(fā)給農民了,以此換來農資在市場化方面大大地進了一步。雖然這種簡單化的聯(lián)想遭到很多農業(yè)專家的反對,但我卻始終解不開這個結。
農資價格放開后,其漲價的幅度大大高于糧食價格的上漲幅度,因為后者一直受到非市場因素的限制,谷賤傷農,種糧的農民吃了不少虧。
我非常贊成,“應該按農民賣給國家的糧食數量進行補貼,這樣才能調動積極性。”這似乎是政策調整的一個基本方向。但如果僅僅這樣做,是否還有不妥的地方,因為種糧自己吃的農民似乎也應該得到補貼,原因是農資漲價了。鑒于此,提出這樣的建議:其一,現行的以承包土地面積為基礎的糧食直補政策可以不變,但鼓勵甚至規(guī)定承包了土地又不種地的農民,須把土地轉包或出租給種地的農民,且“直補”隨打下的糧食走。其二,糧食補貼應該進一步增加,增加部分則“按農民賣給國家的糧食數量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