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文化家園”建設是貴州具有創造性的一個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思路。它將省里10多家單位在農村開展的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設工程進行資源整合,村里缺少什么項目,就補上什么項目。其建設特點與辦法開創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西部模式”。本文主要以開陽縣“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為例,對貴州“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下部工作思路與對策建議進行初步的研究。
關鍵詞:貴州 農民文化家園 建設 思考
“農民文化家園”是農村多種文化資源和設施建設的總集合,是集思想教育、科技培訓、文化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開放性的村級文化設施建設體系。主要包括村級組織活動室、村圖書室、文化活動室、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電影“2131”工程、遠程教育接收點、文化小廣場、小戲臺、宣傳欄、農家書屋建設等多種要素。通過集合多種資源,形成綜合效應,更好地為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006年,貴州省文明委下發了《農民文化家園(2006年~2010年)千村建設推進計劃實施方案》,提出該項目建設為期5年,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對每個村投入3萬元,在1000個村實施千村推進計劃。2006和2007兩年,全省共建設了430個村。“農民文化家園”建設是貴州的一項創新工作,其建設特點與辦法開創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西部模式”。開陽縣地處黔中腹地,經貴開高等級公路距貴陽市城區中心不到70公里,總面積2026平方公里;轄6鎮10鄉,共113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總人口43萬,其中農業人口36萬,占總人口數的83.7%。2007年,開陽縣GDP達到32億元,財政收入超過6億元。近年來,開陽縣先后榮獲了“中國富硒農產品之鄉”、“中國散文詩之鄉”、“中國綠色磷都”、“全國優質烤煙生產示范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活動先進縣”、“全省經濟十強縣”等榮譽稱號。對于貴州省的農民文化家園建設,開陽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主要以開陽縣“農民文了夠園”建設為例,對貴州省的“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下部工作思路與對策建議進行初步的研究。
一、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基本框架初步形成。2006年,貴州省文明委下發《農民文化家園(2006年~2010年)千村建設推進計劃實施方案》后,開陽縣按照《方案》要求,結合本縣實際,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程進行資源整合,按照村里缺少什么項目,就補上什么項目的原則,加大對“農民文化家園”項目的建設力度。兩年多來,開陽縣逐步建立了圍繞四個結合(即,“農民文化家園”建設要與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與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政權建設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相結合)、建設四個有(即,戶有村村通電視,組有農家書屋,寨有調頻廣播,村有文體活動場所)、打造四個一(即,組建一支文娛活動隊伍,修建一塊文化宣傳欄,建立一支衛生保潔隊伍,培養一批文化帶頭人)的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基本框架。并出臺了《開陽縣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實施意見》,下發了《開陽縣“農民文化家園”示范點建設的通知》,全縣農民文化家園項目建設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開陽縣按照資源共享、互利多贏的要求,投入2600萬元建成了縣體育館、文化館、圖書館;投入600余萬元在16個鄉鎮修建了農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配備了臺球桌、乒乓球臺、象棋、圍棋等娛樂設施;投入300余萬元在全縣108個行政村修建了文化活動室;縣內建成遠程教育B級衛星接收站1個,視頻會議系統終端17個,多媒體教室18間,村級衛星接收站160個,村級有線電視接收站23個,廣播電視人戶率達80%,文體活動場所300余處,農村圖書室112間,圖書12萬冊。初步形成了縣有功能完備的體育館、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性文化站,村有綜合性文化活動室的格局。
(三)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開陽縣民間民俗文化豐富,形式多樣。為使地方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承發展,該縣通過整合民間文化資源,相繼成立了“開陽舞蹈協會”、“民間樂隊”、“馮三女子舞龍隊”、“高寨民族民俗文化表演隊”等30余支業余文藝隊伍。堅持每年舉辦龍花燈藝術節,禾豐鄉布依族“六月六”歌會,高寨鄉苗族斗牛節、殺魚節等活動,較好地把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與當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近年來,開陽縣有近150余位文藝作者加入國家、省、市級文學藝術家協會,不少作者擔任了各級協會、學會的負責人,創作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作品。開陽縣文聯主辦的刊物《茉莉文學》自1986年創刊以來,已經出刊一百余期,培養了一大批文藝新人。
(四)農家書屋得到較好的培育。農家書屋是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也是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開陽縣以168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為依托,以自然村寨為單位,采取政府幫建、對口支援、捐贈贊助等形式,以村組干部、返鄉青年、科技能人、致富大戶為重點,針對各地文化差異、民族風情、生活習慣、家庭人員結構、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建設滿足農民需求的農家書屋,使建成后的農家書屋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目前,開陽縣以清龍河十里畫廊為示范帶的農家書屋建設已初見雛型。包括被游客譽為清明上河圖的清龍河十里畫廊八幅畫面,即:“十里畫廊”之“舊林古淵”——鳳凰寨;“十里畫廊”之“古風河韻”——南江平寨;“十里畫廊”之“萬壽古橋”——禾豐街上;“十里畫廊”之“云山茶海”——百花富硒茶園;“十里畫廊”之“土司古寨”——馬頭寨;“十里畫廊”之“玉水金盆”——底窩八寨田園風光;“十里畫廊”之“水調歌頭”——水頭寨;“十里畫廊”之“書香門第”——王車村。
(五)民族民間文化得以弘揚。在農民文化家園建設過程中,各個村寨都修建了活動小廣場、籃球場、乒乓球臺、修閑涼亭。這些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群眾開展集中的文化活動。在南江鄉,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編排富有當地民族風情的布依歌舞;在高寨鄉,當地苗族同胞自發組織編練蘆笙舞,使當地近乎失傳的蘆笙舞得到極大的發展。在禾豐鄉,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地戲,歷來多為年長者表演,缺乏活力,自從政府在農民文化家園建設過程中為他們搭建戲臺后,年輕人也積極主動地參加地戲的排練和表演,呈現二派生機。在花梨鄉,老百姓有唱楊柳調的習慣,以前由于缺乏載體,楊柳調的說唱藝術散落民間無人整理,自從搭建了表演舞臺后,當地群眾又開始表演起了楊柳調,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生活。
(六)拓寬了農民致富渠道。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的實施,集中了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科技圖書等資源,當地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各種科技知識,學到致富本領。他們利用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科技圖書等平臺,學習現代農業知識、農業實用技術,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發展生產,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拓展種植、養殖業空間:提升現代農業水平,實現了農民的增收。例如,在南江鄉,當地群眾運用在遠程教育中學到的種植技術,大力發展批把業,2007年,該鄉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00多元;在龍崗鎮,農戶運用在科技圖書上學到的知識,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種植甜椒,定單銷售,這既為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找到了新路子,又實現了農民增收。
二、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夠。開陽縣農民文化家園建設項目包括160余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禾豐土司馬頭古寨、打兒窩古人類遺址、先秦時期畫馬崖石刻遺存;有標志著開陽礦產資源開發歷史的寶王宮;有苗族的刺繡、蠟染等文化遺產;還有中國工農紅軍三到開陽留下的歷史遺跡。但是,這些資源大都鮮為人知,在外知名度較低,嚴重影響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程度不高。開陽縣文化資源相對較為豐厚,但農民文化家園建設與這些資源的結合度較低,沒有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在這些資源中,規模開發的、形成產業的項目較少,社會經濟效益低下。沒有與當地旅游產業形成耦合共生,沒有形成復合型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獨具開陽特色的文化產品。
(三)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在開陽縣的部分鄉鎮,文化工作隊伍人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骨干人才流失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鄉鎮撤消了文化站,沒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專職人員,工作處于渙散狀態。有的地方雖然保留了鄉鎮文化站機構,但人員素質狀況不理想,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難以高效率的開展工作。人才缺失將成為制約開陽縣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的瓶頸。
三、對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的建議
農民文化家園建設要體現獨特性、唯一性、差異性,盡量做到一村一品。要結合好、利用好開陽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打造開陽品牌。實現政府引導、部門幫扶、群眾參與的有機統一。使農民文化家園成為農民開展各種精神文化活動的大舞臺,成為提高農民素質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助推器,成為推動“鄉風文明”和構建和諧農村的主陣地。
(一)整合資源,提高競爭力。開陽縣具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例如:開陽南江大峽谷、香火巖、紫江地縫、馬岔河溫泉等喀斯特自然生態景觀,景色旖旎的田園風光,上文提到的16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等。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加大對這些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整合力度,延長旅游鏈,將農民文化家園建設成旅游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斷提高資源的產業化程度,打造獨具開陽特色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同時,降低游客旅游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提高旅游效率。
(二)加強政府領導,促進工作開展。各級領導一定要高度重視“農民文化家園”的建設,要將“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干部晉升和工作考核目標。同時,加強建設資金的監管,專款專用,并適時向村民公開資金使用情況,確保“農民文化家園”建設陽光操作,有序進行。同時,要加大對各鄉鎮文化隊伍的建設力度,對他們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將專業技術過硬、綜合素質高的人員安排到文化站領導崗位上。
(三)提高資源利用率,豐富民眾生活。各地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資源,結合新階段扶貧開發、新農村示范點建設、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等時機,加快完善“農民文化家園”基礎設施建設。適時開展豐富多彩,農民樂意參加的文化體育活動。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運行辦法,提高農民文化家園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要推進農民文化家園建設,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是關鍵。需要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業務技能過硬、熱愛農村工作的文化隊伍作保障。所以,我們要結合實際,根據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的需要,建立健全農村文化專業人員的人才庫,逐步形成縣、鄉(鎮)、村三級人才網絡;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專業技能拔尖人才和學科帶頭人,不拘一格聘用有特長的民間藝術人才,并對他們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堅持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發展人,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讓他們發揮最大潛能,為農民文化家園建設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