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為藥物的半衰期
藥物的半衰期(t1/2)是指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從最高濃度下降至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半衰期的長短可反映藥物在人體內消除的速度。根據半衰期可確定患者用藥的間隔時間。一般來說,藥物的半衰期越長,給藥的間隔時間越長;藥物的半衰期越短,給藥的間隔時間越短。通常給藥的間隔時間為一個半衰期。例如:甲硝唑的半衰期為8個小時,兩次服用該藥的間隔時間即為8個小時。半衰期過短的藥物,若毒性較小,患者在服用時可加大劑量并使用藥的間隔時間長于一個半衰期。這樣,患者既可以避免頻繁用藥,又可以在兩次用藥的間隔時間內仍保持較高的血藥濃度。此類藥物若毒性大、治療指數小,患者則可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使用。
2.抗菌藥如何分類
抗微生物藥是指用于治療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藥物。此類藥物可選擇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能抑制或殺滅病原體而對人體細胞幾乎沒有損害。抗微生物藥主要包括抗菌藥、抗真菌藥和抗病毒藥。
抗菌藥是指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藥物(磺胺類和喹諾酮類等)。抗生素是由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產生的,并能殺滅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質。抗生素分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藥根據其作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抑菌藥和殺菌藥。抑菌藥是指僅具有抑制細菌生長繁殖而無殺滅細菌作用的抗菌藥物,如四環素類、紅霉素類、磺胺類等藥物。殺菌藥是指具有殺滅細菌作用的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甙類等藥物。
本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