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以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愛,新西蘭的原住居民毛利人文化更是讓人們感到極大的興趣,所以有人說,到新西蘭不到毛利村就等于沒來新西蘭。
為了躲過上午車流高峰,我們九點鐘從奧克蘭一家酒店出發(fā),車行三個多小時,行程220多公里來到號稱毛利人之鄉(xiāng)的羅托魯阿市山頂一家毛利人風情的飯店吃午餐。午餐是自助餐,極為豐盛,羊排、牛肉、鹿肉、雞肉,毛利人風情小菜,新西蘭特色水果,各種飲料、茶水、咖啡應有盡有。最讓人難忘的是未進毛利村,先領略一下毛利人的舞蹈。在宴會廳的舞臺上有八名男女毛利人演員為我們表演祝興,他們載歌載舞,大部分節(jié)目都是男演員揮舞棍棒,女演員搖動兩個白色的小球,邊舞邊唱,風格粗獷奔放。尤其是男演員,經(jīng)常有瞪大眼睛和吐長舌頭。據(jù)說毛利人瞪大眼睛是表示勇敢,吐出長舌可以嚇退敵人。唱詞和舞蹈我們雖然不大明其意,但可以看出毛利人的熱情和投入,他們表演得非常認真。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穿的草裙,我想這對每個現(xiàn)代人來說都有會興趣。草裙是毛利人的傳統(tǒng)工藝編織的,是用一種稱作劍麻的植物做的。據(jù)說制作過程也挺復雜,要將成熟的劍麻泡在水里,經(jīng)過若干天后,要一根根的修剪整齊,一段一段地畫上標記,然后隔段刮去表皮,將里面的纖維組織揉散搓細,這樣,晾干后,自然卷起來了的劍麻的纖維段變成了白色,有表皮的那一段則變成了黑色,把黑白的劍麻條編織起來,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毛利人草裙。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
吃過午飯,看過表演,我們就乘車下山向羅托魯阿的毛利人文化村進發(fā)了。羅托魯阿市是新西蘭北島中部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小城,居民以毛利人居多,號稱“毛利人之鄉(xiāng)”。我們進的毛利人文化村有一個石雕拱門,上書“TEHOKOWRITU—A—TU”的字樣,導游買過門票,我們依次進入,遠遠就聞到一股特殊的硫磺味,我問過導游這味道是否對人身有害,導游說經(jīng)科學檢測證明,對人身是無害的。從風景宜人、空氣清新的奧克蘭來到羅托魯阿猛聞到這么強烈的硫磺味,馬上還適應不了。加上地下冒出的熱氣,終日白氣升騰。有些地下水形成一個坑,盡管水清如鏡,但卻深不可測,里面終日翻滾著,導游說里邊的水溫有230℃多度,四周寸草不長,脫下鞋子一試地面直燙腳,在這個地方久站,怕是鞋底也被燙化了。可是離此不遠就有毛利人居住漂亮的別墅,他們世世代代在這火山口生存繁衍,這里的地熱,這里的硫磺味,這里地下隆隆的強烈聲響都沒改變他們。當歐洲移民帶來的域外文明沖擊這里長久的沉寂之后,他們開始反思自己,回味歷程,喚醒記憶,于是毛利人的民族文化被提到他們的日事日程,在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成了現(xiàn)代文明世界研究新西蘭土著民的文化基地。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早期的毛利人的生活的土屋等遺跡,出現(xiàn)昔日無人問津的地熱火山景點,出現(xiàn)毛利人特有的現(xiàn)代別墅、毛利人樓堂館所,甚至毛利人死后的墓地也成了景點。于是毛利人與自然,與歷史就像一幅幅生命的版畫,被刻在新西蘭歲月的年輪上,給這個國家增添無窮的樂趣和供人們研究民俗文化的興趣。
再往上走,有幾個人工修建的溫泉池子,池子只有小浴盆那么大,水深也只有三四十公分,冒上來的地下熱水從上面流過。導游說,這是毛利人洗浴溫泉的地方,還是近幾年修建的。因為這里的熱水來自地下,從水泥路面自然注入池中,滿后又自然向下流走,不需人工更換,所以水永遠是清潔的。有游客一試水溫,不是很燙,他順口說我們也洗洗吧,我們隨團的那個年輕女導游笑著說:“好啊,可是毛利人洗浴的規(guī)矩是,洗浴時必須得有女同胞在這里觀看,我們可別壞了人家的規(guī)矩啊。”
大家說說笑笑,沿著一條木棧道往里走,先看到一個活的火山泥塘,泥塘面積只有大約十多平方米,里面全部都是和得非常細膩幼滑的、黑色的火山泥漿。這還不算,這些泥漿在不斷的沸騰,其活動規(guī)律是隨著該地區(qū)下降雨量的不同而產(chǎn)生變化,泥漿的溫度很高,導游說有90—95度,泥漿象一鍋滾燙的芝麻糊。那些泥漿明顯地受到了來自地下的熾熱氣體的沖擊,象青蛙跳塘一樣到處飛濺。在居民區(qū)路邊有一個泥漿坑有幾米深,在冒著氣泡,據(jù)說每年還要清理,要不泥漿堵塞了出口,將會造成噴發(fā)的嚴重后果。大大小小的泥漿池,冒出的泥漿都噗噗作響,在這種地方生存,要不是原住居民,不害怕才怪呢。
沿木欄柵修建的彎彎曲曲人行棧道向前走,目視不遠處的間歇泉,水柱筆直噴射,沖天而上,高達30余米,似銀鏈閃耀,白蓮盛開,霧氣彌漫,熱氣騰騰,隆隆作響,由于不能近前,只能霧里看花。只見一股又一股的水蒸汽夾帶著許多白色的礦物質(zhì)不知道從哪一個地洞里冒出來,騰空而起,發(fā)出撲撲的聲音。間歇泉是一種復雜的周期性噴水現(xiàn)象。根據(jù)風力和風向的不同,據(jù)說這個間歇泉每天大約噴水10~25次。當?shù)叵滤e蓄的水量和能量用盡時,噴發(fā)就停止,在休眠期間,水和能量會逐漸進行補充,補充到一定時候,就會引起一次新的爆發(fā)。實難想象,毛利人怎么還敢在這樣的地方生存?并且還開辟出旅游區(qū)?游客不止一次在問地殼里的巖石是不是在運動?深處的巖漿是不是在奔突?地火是不是在燃燒?用最笨的思維可以想象得出,地下水一定被燒開了。這一帶的地殼應該象一個高壓鍋,巨大的壓力和沸騰的地下水正在每時每刻地尋找縫隙釋放出自己的能量,如果這種尋找得不到實現(xiàn),壓得太久,能量越積越多,最后地殼到了實在堅持不住的時候,終有一日會來一個大爆發(fā),到那時,附近的所有村莊、城鎮(zhèn)都避免不了滅頂之災。這種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可事實勝于雄辯,毛利人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他們最初就是用這里的地下水煮熟食物而生存的。
這里是真正的火山地熱區(qū),處處都充滿硫磺味道,樹木有的被噴出的物質(zhì)沾滿了,成了白色。山石有布滿硫磺的小洞嘶嘶的噴著水蒸氣,環(huán)境就像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我敢斷言,要不是現(xiàn)代文明開辟這么個旅游區(qū),偶然在荒山野嶺碰上這般景觀,是不會有人敢冒險近前觀看的。
居民的別墅區(qū)僅離地熱區(qū)二三十米遠,一棟棟漂亮的別墅錯落有致,使人很難想像這就是土著毛利人的家。彎曲的小街依山勢而上下,各種工藝品,生活用品在一家一戶的小店里琳瑯滿目。特別是毛利人的雕刻藝術技藝精湛,大到房檐,小到手杖都異常精美。在一高坡處,是毛利人的墓地,毛利人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還相信靈魂不滅,尊奉祖先的精靈,死后不能離親人太遠,所以他們的墓地都是在居民區(qū)內(nèi)整齊有序的排列著。 毛利人特別懷念和崇拜自己的祖先,每年12月都舉行盛大的慶典,來弘揚先人的功績。
村部是一棟紅色的尖頂房子,毛利人叫聚會堂。聚會堂是毛利人祭祖先,送葬及喜慶節(jié)目舉行集會的神圣場所,平時不準外人進入。現(xiàn)在,聚會堂已經(jīng)變成了毛利人保持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場所和村民集會的地方,門前有一個小廣場,兩邊有長椅可供人休息,我們到這里時,正好有幾個歐洲游客,給這個小廣場添了生機。
毛利人是新西蘭第一批居民。據(jù)史料載公元14世紀,毛利人從波利尼西亞來到新西蘭定居,成為新西蘭最早的居民,并用波利尼西亞語“aotearoa”做了它的名字,意思是“白云朵朵的綠地”。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在此登陸,把它命名為“新澤蘭”。1769年至1777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船長先后五次到新西蘭并測量和繪制地圖。此后英國向這里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領新西蘭,把海島的荷蘭文名字“新澤蘭”改成英文“新西蘭”。但2006年新西蘭外長在一次講演中表示,根據(jù)新西蘭美斯MASSEY大學的研究,毛利人來自中國大陸,并且是高山族的一支部落,高山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他強調(diào)這代表他有中國血統(tǒng)。
不論毛利人的祖先來自哪里,在毛利村見到的毛利人都是熱情好客并且真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