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西方國家看中國采取的是俯視,帶著微妙的心理優勢。新機場的快速完成,讓他們的居高臨下動搖了。開始出現平視的眼光,角度甚而有些仰望。
新門面的借喻
我坐在北京新機場的咖啡館,等候飛往香港的班機。
休息的位置在出境大廳。從咖啡座遠眺,明亮、高大的帷幕落地窗外,正是飛機起降的跑道。除了咖啡有待改進,眼前的中國,似乎談什么,都會讓其他華人地區瞠乎其后。
別的不說,光是看到這最新啟用的航站,就叫人嘖嘖稱奇。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機場,耗資近50億美元,規模遠超過香港、倫敦和芝加哥,這些我記憶中世界機場的典范。
新機場的造型據說如一只紅色巨龍。假如你是飛行員,降落之前,就會有印象深刻的俯瞰。但一般人如我,可能無機會鳥瞰。只感覺自己在大龍的肚子里,像一顆被吞吐、消化的小米粒,不停地被龐然的輸送帶,運到另一個巨大的空間。
再抬頭看,高達百公尺的屋頂仿佛是天空的延伸,毫無邊界。周遭墻面的玻璃帷幕,充分地帶進了室外的陽光。這一鏤空的明亮空間,突顯了機場的高聳和遼闊。走在長長的通道,仿佛走在未來星球的異世界。遠眺之,更難以相信這就是上回來的中國。
如果機場是國家的新門面,代表國家的力量,北京無疑已經站上世界的高點。它是地球上進步幅度最快的城市,那改革的速度不會因任何事情而放緩。
我剛剛翻讀了一個介紹,整個機場總面積足足有170個足球場大。它是繼青藏鐵路和三峽工程之后,中國最重要的工程。但新機場啟用時,并未舉行慶祝儀式,反而低調地營運。
但是,一些英國媒體卻特別關注。原來,它和倫敦的希思羅機場都是同一個著名建筑師設計的。但北京新機場竣工,只花了四年的時間,而英國的,竟耗費了二十年。
你更不得不佩服它的使用效率。還記得早些年香港赤角機場啟用時,整個機場亂了兩個星期。晚北京一個月啟用的希思羅,初使用也是一團糟。但北京機場從投入使用至今,運作卻意外地順暢。
更讓人欽羨的是,中國的城市的發展,剛好銜接上了新一波世界建筑的新浪潮,像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等,都運用了這波現代建筑美學的理念,采用最先進的科技和材料。新機場更是個中表率。西方人抵達此地,驚訝地看到了,一個期待中的未來生活美景,竟不是出現在日本,反而是中國的大地上。
外國人仰視的背后
以前,西方國家看中國采取的是俯視,帶著微妙的心理優勢。新機場的快速完成,讓他們的居高臨下動搖了。開始出現平視的眼光,角度甚而有些仰望。
那天喝完咖啡,我走向另一側翼的登機口E05,準備離境,走到中途時,看到了另一個休息空間,還有一間像星巴克的店面,不免苦笑。這兒像其他國際機場的場情,也是這個國家未來的延伸。
盡管新機場不到短短四年即完工,一切也營運正常,但有些還是來不及訓練。最明顯的便是人才資源的培養。相較于臺灣、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服務人員的態度和語氣,新機場的服務水準,若想要趕上,恐怕還有一段時間。
同樣的黃面孔,大概只有北京新航站的,最常整天板著臉孔。現代建筑內涵的航站,唐突地出現穿著散漫的工作人員,一些代表門面的進出口,站著披一肩俗湄紅錦緞的女服務員,或者,化妝間內,游客不小心將水溢出地面,清潔人員也會不客氣的給白眼。
由天安門直奔神武門
放眼望去,新機場也充滿大而無當的荒涼,并無香港機場充滿轉機機場的內涵和樂趣,比如說購物,就遠遠不如香港的豐富,買書亦只是一間小店的規模,甚至不若桃園中正機場。里面充斥著財經、勵志、厚黑學和名人自傳的書籍。
最后還有一個遺憾,讓我如歷險境般驚恐。當我花了八九分鐘,好不容易走到E05時,突然間,聽到廣播,這班要飛往香港的班機,竟臨時改變了登機口為E22。
從E05到E22大約有一公里長,等于紫禁城從天安門走到神武門的距離。那時離登機時間還剩五分鐘,我連人帶包跑過去,花了十分鐘,才及時趕到。
我在趕路時,后頭還有一位老嫗和穿著時尚的小姐尾隨。抵達新的登機口后,我急忙拜托柜臺的航空人員,請她們緩一會兒。天可憐,他們二人跑得只差沒口吐白沫。二人氣咻咻地趕上時,一個臉色鐵青,一個花容失色,都被這漫長的機場嚇得余悸猶存,但服務人員視若無睹,他們說已經廣播多回了。
我搭上飛機,隨即想寫一封信,抗議這種可怕的調度。因為在中國有一種不同的文化特質,適合集中力量辦大事——新機場給了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