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青年為追求迷幻快感,不惜買下一只蟾蜍,舔其身上毒液令自己“high上腦”。結果神志不清。
也有一名男子為重振雄風,服下一種很硬的棕色春藥,勃起過久,胸腹痛楚,住院兩日后不治。此藥以蟾蜍毒液制成。
香港一名患上癌癥商人,遍尋良方,誤服蟾酥,中毒身亡。
蟾蜍不受歡迎,大地震前若見之群涌遷徙,乃不祥預兆,居民恐慌,避之則吉。
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令“蟾蜍”聲名大噪。它本來就是一只想吃天鵝肉的癩蛤蟆,皮膚粗糙,長滿疣粒,相貌丑陋,一身是毒——不過,卻有道小吃,以它為名。
北京有種圓鼓鼓的燒餅,很簡單,不過是面粉團加豆沙甜餡,就像很多小圓餅一樣。在烤制過程中,因高溫,餡兒膨脹,從燒餅邊上自然裂開的口子,漏出一點甜蜜,所以名曰“蛤蟆吐蜜”。
這燒餅必須熱吃,外焦里香,豆沙掛在邊上,部分也變焦了,特別美味。
由此可見,再討厭再毒辣,屢遭白眼,后果莫測之物,偶爾,也松懈下來,有甜蜜的一面。
蛤蟆雖毒,是人們自招自惹。蛤蟆雖丑,也沒礙著誰,它也有暗戀的權利啊。
所以,還它一個快樂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