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愛存錢的是亞洲人,他們把57%的收入放進銀行;手頭最吃緊的是歐美人,有近25%的人說他們根本沒有錢可花。
由奢入簡難,習慣了良好社會保障的歐美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最先開始哭窮。
食品和燃料漲價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但各國人的反應各有不同。消費者反應不同,源于他們對待現金收入的方式不同。根據全球最權威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的最新數據,由于亞太地區的人更傾向于把錢存進銀行,他們對待經濟疲軟的反應相對會不那么敏感,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安全感。亞太人把57%的收入交給銀行保管,其中最愛攢錢的當屬中國人,他們基本要把46%的收入保留下來。
最樂觀的莫過于俄羅斯人,就算是分文不入,他們也會把僅有的錢買新衣服穿。
最會哭窮的是美國人,他們說存款對他們來說根本就是奢談:1/4的美國人說他們手里根本沒有一點余錢,更談不上消費一說。
最覺得手頭吃緊的是歐洲人,有人說,物價上漲,是因為石油價格上漲了。至今年10月底,國際原油價格跌至每桶不足60美元,創五個月新低,但缺錢花的感覺并沒有因此改變。其中包括最喜歡負債消費的英國人和比較節省的德國人。要知道,英國人習慣賬戶里的存款為負數,而52%的德國人說,一旦欠債,他們會連覺都睡不好。
就在兩年前,德國零售企業麥德龍還對包括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波蘭、匈牙利做過消費行為調查。那時候,這些歐盟國家的人沒有一個表現出沒錢花的擔憂。
信心不足顯然會傳染,就在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8月的數據中,中國人2008年二季度信心指數為4.55,為2004年以來最低一季度。盡管在過去的這兩個季度,不時有熱錢進入中國的新聞出現。
(北京 丘玲 !自《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