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載,英國議會專門通過了一道法令,為兒童們設一個“游戲節”。該法令說,游戲是人類的本能與特權,給孩子們設立一個“游戲節”有利于從小培養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協作能力……
我想起了美國的迪斯尼樂園,那里是孩子的天堂,各種各樣的游戲讓孩子們眼花繚亂,歡歌笑語。那些卡通人物都是孩子們的良師益友,并成為他們童年的一部分。我們常常會感嘆,西方人的想象力為什么會如此豐富?西方人的生活為什么會如此愉悅?因為西方人有游戲精神,而東方人卻不會游戲。
西方的孩子是在快樂的游戲氛圍中長大的,中國的孩子卻是在背誦枯燥的課本和應付繁重的作業中長大的。中國的孩子生理上還沒有長大,心理上卻提前進入了成年期。
●
未成年的中國孩子是這樣的,那成年后的中國大學生們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在我們的大學里,玩的功能就是娛樂消遣;而在美國,玩更重要的功能是社交。結果是,中國大學生交際的圈子比較狹窄、固定,而美國的大學生交際的圈子一直處于高度流動的狀態。
在西方文化中,玩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去新的地方、認識新的人、和新認識的人一起體驗新的好玩的感覺。
●
沒有游戲的童年是殘缺的童年。我想起自己那色彩斑斕的童年,那在山里和流水之間奔跑著長大的童年。我玩過各種各樣的游戲,上山逮過麻雀、采過蘑菇,下水抓過螃蟹、玩過蝌蚪,下田捉過泥鰍、打過泥仗。
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極其貧乏,但孩子的天空卻自由而寬廣。一個煙盒、一張糖紙、一支自制木頭手槍、一把自制彈弓、一輛自制軸承推車、一臺自折的小紙風扇,都可能在同伴之間引起轟動效應。
今天,孩子們可以說應有盡有,從麥當勞到哈利#8226;波特,從娃哈哈到蠟筆小新,從精致沖鋒槍到電動小火車,就是要天上的星星,父母們也想奮不顧身地去給他們摘下來。就這樣,孩子們逐漸喪失了游戲的能力,他們是否比當年的我更加快樂呢?我看,不一定。
●
有赤子之心,才能縱情地歡笑、嬉戲、游戲和夢想;有赤子之心,才會在游戲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體驗到真理的力量。
在人類的歷史上,一大半的發明創造都是聰明人在游戲中獲得的啟示和靈感。僅舉一例,說說現在知名食物“炸薯片”是怎樣發明的。
美國印第安人克魯姆是餐廳中的廚師,有一天來了幾個法國客人,他們嫌他制作出來的油炸食物太厚太硬??唆斈肪雇嫫鹆擞螒?,他隨手拿過一只馬鈴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了油鍋里。出鍋后就送到了法國客人的桌上。誰知客人一嘗,大呼好吃。從此,風靡世界的“炸薯片”誕生了。
作為成年人,特別是為人父為人母的,完全應該嘗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甚至可以拾起自己小時玩過的游戲,再傳授給孩子們,使游戲變成鍛煉、充實自己和孩子的活動。我想,當你和你的孩子在某個領域成為小有名氣的“玩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和你孩子的平凡人生將變成為輝煌的人生。
所以,我要籠統地說,國人該學學做游戲了。
(選自《遼寧青年》200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