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似乎只有通過請客吃飯才能建立起一種非同尋常的人際關系。
中國人很看重人際關系,而人與人的關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緣”。所以,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總是要想方設法把非血緣關系轉化為血緣關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單位”等等。
血緣關系中,最親的是母子。母子關系,說得白一點兒,也粗俗難聽一點兒,就是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兄弟、鄉親,則是“同吃”的關系。“鄉”這個字,繁體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當中一只飯桶(簋),一邊一個跪坐的人。所以,鄉,也就似乎為“同吃一鍋飯”的意思。實際上,只要是“同吃一鍋飯”的人,比如部隊里的戰友,單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做是有血緣關系的,因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種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來源,豈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這樣的習俗:如果你能和他們一起進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視為敵人。
當然,進餐的方式,也決不能是西方那種“分餐制”。盡管不少現代中國人也承認,分餐制科學、衛生、不浪費,但同時也認為,那種進餐方式太冷漠,太沒有人情味。豈止沒有人情味,簡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懷疑人家有傳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學衛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為了表示大家是“鐵哥們兒”,最好是連別人的病也一并傳染過來。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無妨先“病人之病”。作為主人,無妨看做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資”;作為客人,則無妨看做接受情誼的一種“表態”。總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血緣的認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緣,而親與疏、敵與友,竟在于“共食”與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長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國,分出去的兒子,嫁出去的女兒,總要尋找機會回“娘家”,回到母親的身邊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飯”,是不可不吃的。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為重要,在于它有著承前啟后的意義:對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緣關系,是肯定和確認;對后一年將要延續的血緣關系,則是預約與重申。不難想象,在那萬家燈火的歲除之夜,一家人團團圍坐,舉筷共食,母親重溫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長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樂也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