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從小時候就開始了:春游那天必定下雨;超市結算,走得快的永遠是你沒挑選的那支隊伍;早餐吐司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永遠是抹了黃油果醬的那一面朝下,把剛剛擦過的地板搞得一塌糊涂——“糟糕!怎么總是這么糟糕!”我們不斷地抱怨。
這些生活經歷,都涉及了墨菲法則: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又可以向壞的方向發(fā)展的話,那么它多半會向壞的方向發(fā)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家們對墨菲法則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他們僅僅把這當做一個玩笑,而反駁墨菲法則最有力的武器便是“選擇記憶”。
1991年,英國BBC電視臺一個非常有名的科學探索節(jié)目《QED》,為了扳倒有關“黃油吐司”的墨菲法則,特意組織了一次向上擲黃油吐司的實驗。在擲了300次之后,發(fā)現(xiàn)抹黃油一面落地的有152次,黃油那面朝天的有148次。他們因此歡呼:在概率上基本沒有差別。墨菲法則被歸咎為我們的錯覺。
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生活中,掉到地上的吐司,并不是向上擲出的結果,而是從我們手中或餐桌上滑落的。而抹了黃油的吐司,到底哪一面落地,是由它在空中旋轉的情況決定的。英國阿斯頓學院情報工程學專業(yè)的訪問學者羅伯特麥特維斯教授通過計算證明,從一般餐桌或者人手的高度滑落的吐司所受到的重力作用,還不足以使其旋轉整整一圈。大部分吐司只旋轉了半圈就掉到地上了,當然是抹了黃油的一面著地!
如果人類的身高比現(xiàn)在要高出許多的話,我們就會坐在足夠高的餐桌邊吃飯,那么黃油吐司也就有足夠的時間,在空中完成漂亮的旋轉再落地,那樣,抹了黃油的一面就會朝上了。
至于“超市最快的那條結算隊伍永遠不是自己排的那條”這個問題,物理學家為我們作了如下分析:如果一個超市有12個收銀臺,并且假設他們的結算速度相當,由于大家都會選擇相對短的隊伍排隊,那么實際上,所有隊伍的長短是差不多的。當然,每支隊伍都可能發(fā)生意外,發(fā)生爭執(zhí),或某位顧客買了過多的東西。這樣算下來,自己所排的隊伍前進得最快概率是多少呢——1/12。換言之,別的隊伍行進得快的概率是11/12。倘若不是撞了大運,那么不管你選擇了哪條隊伍,結果都是眼睜睜看著別人先結算罷了。
羅伯特·麥特維斯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即使天氣預報說要下雨,不帶傘出門的決定也是明智的。英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平均在83%以上,但羅伯特·麥特維斯引導我們往更深的地方想:假設天氣預報員什么也不做,哪怕整天在家睡大覺,而一律做“無雨”的預報,也能平均蒙對92%(因為實際每小時降水概率僅為8%)。以最近幾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英國氣象部門預測“無雨”也確實沒有下雨的情況占98.2%,預報“下雨”并真正下了雨的情況不到30%。換句話說,“有雨”的天氣預報,其可信程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羅伯特·麥特維斯用簡單的數(shù)學方法證明的墨菲法則,對我們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呢?我們必須明白,這不是運氣好壞的問題,更多的可能,是我們所期待的東西,對這個世界來說不太合理。
至少下一次,我不會奢望天氣預報100%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