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委頓在沙發里看韓國長篇家庭劇,我媽就說:“別看了,太消磨意志。”經驗告訴我們:媽媽永遠是對的。有研究者視肥皂劇為“無邊無際延展的中途”,“由大量體驗支撐的直接效果”,“像時間萬物一樣永無停息,是連綿不絕的”。這樣看下去,不知看到何年何月。
是啊,家庭劇的觀眾多為中年婦女,我名列其中算怎么回事呢,為了緩解身份的焦慮,我不得已地對其進行“深度分析”。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位,韓國家庭生活對我來說當然是“異文化”,我視觀劇為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甚至曾用解釋人類學的“深描”理論來詮釋一部韓劇,終歸論說失敗。
奧斯汀的小說在簡單交代前情后,敘述時間不會超過一年。韓國家庭劇在這一點上與之類似,但敘事節奏不同。家庭劇為了使描述顯得逼真,會讓觀眾產生“劇中事件耗去的時間與它們在觀眾的生活中占用的時間同樣長短”這樣的錯覺,同時播出時距又“屢屢契合于各段落間逝去的時間”,這使得這類電視劇的生活感都蔓延到觀者的空間了。所以說這類電視劇是不同于小說也不同于他類電視劇的一種“文本”。
不同于電影,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我的兩位學習對象都是韓國的大編劇。一位是寫出《愛情是什么》和《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的金秀賢。另一位是任成漢,她的《看了又看》和《人魚小姐》在央視八套播了又播。
兩人的作品在內容上也判若鴻溝。《愛情是什么》和《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中處于婚齡的女主角們都生活在家境尚可、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她們有蔭蔽,不缺父愛母愛和隔輩疼,好的環境不會壓抑天性,她們的性格都很可愛。年輕人還有家庭之外的生活,所以近乎全面表現的是中年女性的生活,她們在劇里會遭遇中年危機,然而最終她們的女兒們都能找到幸福,生活也會峰回路轉。
《看了又看》和《人魚小姐》里的女主角的父親們不是拋妻棄女就是無力養家,甚至,她們得到的母愛也是殘缺的。她們嫁人就像再世為人——嫁入一優裕的人家,得到闔家的愛護。第一女主角都追求人生全面的完善,毅力驚人,事業家庭兼顧。婆媳關系這本難念的經也能念得通,呈現的完美狀態使人不得不想起弗洛伊德的文藝理論——作品是作家的白日夢。
“韓流”已經來了10年了,但中國女性不會認同韓國女性那似乎落伍了幾個世紀的情意結,我姥姥都認為賢妻良母是貶義詞。但和中國的家庭劇宣揚的浮面、自欺欺人的道德觀相比,韓劇中女性的感受還是更能得到認同。我一女同學的父親在她幼時拋妻棄女,不見蹤影。她看《人魚小姐》時像患了抑郁癥,一連幾天在床上,對著床尾的電腦,一集集連著不停地看,流著淚,燃燒著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