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573名孩子失去了父母,他們是當年日本新聞關注的焦點,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曾經專門制作紀錄片,報道這些地震孤兒的成長狀況。
日本的領養制度
日本的領養制度非常嚴格,根據厚生勞動省2002年頒布的法令,領養人分為養育養父母、親屬養父母、短期養父母和專職養父母四類。
養育養父母是指從2002年修改制度前就存在的一般養父母,被行政機關委托養育需要保護的兒童,在他們最大達到20歲前負責養育任務。
短期養父母是指養育委托期通常限定在一年以內的養父母。
親屬養父母是指在雙親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由兒童三代以內血親代替養育的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會考慮發給他們兒童撫養補貼。
專職養父母是指擁有養育經驗或者兒童福利領域經驗的人,經過專門的研修和登記后,代為撫養由于被虐待而身心受到傷害的兒童、智障兒童以及擁有失足傾向的兒童。專職養父母的養育期限,原則上限定為兩年,但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變更,例如地震后存在心理問題的兒童就屬于這個范疇。
2006年之前,每個孤兒每月能從政府獲得4萬日元左右(約合2640元人民幣)的補助金,2006年以后,養父母每月能夠從國家獲得72000日元(約合4750元人民幣)的補助金。此外,孤兒們在考上大學的時候,政府還會支付支援金。
為了避免沒有慈悲精神和無法撫養兒童的夫婦獲得撫養權,同時也防止利用養父母制度獲得補助金的現象,日本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收養制度,那些希望領養兒童的人在成為養父母前,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們首先要經過兒童咨詢處向都道府縣的知事提出申請,兒童咨詢處將對他們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兒童福利審議會也會根據情況提出自己的意見,知事將根據這些調查和意見做出最后決定。
在日本,除了經過嚴格考查的養父母可以接收地震孤兒以外,各地還有根據兒童福利法建立的種類齊備的兒童福利設施,包括兒童養護設施、托兒所、助產設施、母子生活支援設施、兒童自立支援設施、情緒障礙兒短期治療設施、兒童家庭支援中心、兒童心理治療之家等等。
還有很多民間團體關注地震孤兒的成長,最著名的就是“長腿育英會”,其名字來源于美國小說《長腿叔叔》。長腿育英會開展的“與孤兒一起成長”的運動從1967年開始,是在組織孤兒高中生和大學生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育英會致力于對孤兒開展升學援助和心靈援助,并且建立了災害孤兒獎學金制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主要資金都是通過街頭募捐獲得的。
關注孩子們的心靈
除了領養地震孤兒以外,日本人在地震孤兒的心理問題解決方面,也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日本對地震后兒童所受心理影響進行調查和援助,開始于1993年的北海道奧尻島地震,這是日本重視災后“心理關懷”的開端。
地震孤兒的心理關懷首先要針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所謂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人們因遭受突然打擊而產生的精神障礙。據日本從事智障兒童智力開發的非營利法人“愛愛”事業部長池內巴里介紹,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治療方法很多,目前應用較多的有催眠療法、自我暗示療法、行動療法、心理咨詢、芳香療法等等,不過應用最多的還是心理咨詢。
經歷過地震的人中,不少都有精神創傷,而地震孤兒們由于遭受災害和失去親人的雙重打擊,問題往往更為嚴重,對他們治療主要由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臨床心理師來進行,其關鍵在于:盡量在早期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
池內巴里告訴記者,在對孩子們進行心理支援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對于援助對象,不能指示他們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作,尤其不能批評或譴責對方的感情;不能批評對方意志太消沉,但也不能不分場合的過度鼓勵;不能不傾聽對方的話,先考慮自己的想法;不可無視對方自尊心,采取權威或者以恩人自居的態度;不能被對方的感情帶動,因過分悲痛或同情而采取行動;不能轉移責任,自己為所欲為。
此外,在對孩子們進行心理關懷的時候,最大的目標是恢復他們的安全感。把幸存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讓他們接受以前的老師和大人的幫助,是重要的恢復方式。
在阪神大地震后,曾經有一位名叫綾香的六年級學生失去了自己的雙親,此后她一直處于悲痛之中,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對家庭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覺得“家庭不過是別人的組合”。不過,在與相同境遇的孩子聚會后,她得到了敞開心扉的機會,此后她定期參加聚會,并在聚會中結識了后來的丈夫。
此外,池內巴里還提醒說,人們要特別注意防止對孩子的二次傷害,要避免向他們傳播錯誤信息,包括善意的謊言,也不要對兒童進行他們不意愿接受的采訪和調查,因為這些都會增加孩子們的心理負擔。
相關鏈接
美國兒童收養狀況
作為世界上收養海外孤兒人數最多的國家,過去15年美國共收養海外兒童20萬,其中一半來自亞洲。
自2000年起,美國人口統計中首次出現收養兒童的數字。2000年,美國有132000名兒童等待被收養,2004年,這一數字下降到118000。這些兒童暫時住在福利機構或寄養家庭,不少要么身體有殘疾,要么受過虐待。許多美國人把目光投向海外,尤其是“聰明懂事”的亞洲孩子。
目前美國福利機構有51萬名兒童。今年4月,國際收養海牙公約正式在美國生效。為了更好地保障收養兒童的權益,該公約對收養兒童的中介機構有一定要求:對未來父母進行培訓,對收養中介任職資格的認定,收養中介的財務公開等等。由于公約的生效,美國將有至少15%的收養中介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