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泰戈爾的這句詩,常常被恰當地引用在各種煽情時刻,它也恰好拋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彼此有愛的兩個人之間,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到底哪個決定了我們的親密關系?那令人揪心的親密距離,到底可以有多遠?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霍爾就曾經針對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做過調研,他發現我們之間存在著四種類型的人際距離:
公眾距離
范圍在360~760厘米之間,它屬于人際交往中的正式距離。處于該距離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衛行為。它多出現在陌生人之間,或正規場合。
社交距離
較近的社交距離是120~210厘米,多出現在個人交往中,如職場交往和商業會議;較遠的社交距離為120~360厘米,一般正式的公務性接觸大多保持這種距離。
個人距離 范圍大約在44~120厘米之間,這個距離通常是與朋友交談或日常同事間接觸的空間距離。
親密距離
在0~44厘米的范圍內,這種距離只出現在有特殊關系的人之間,如父母與子女、夫妻、戀人。對關系親密的人來說,這個距離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和體溫等信息。
若是根據這個研究的結論,我們和親密的人之間的物理距離,最遠只有44厘米。這相當于谷歌地球圖像衛星能夠拍攝到的最小精確度。可是,正如泰戈爾的詩中所言,就算我們與親密的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在44厘米之內,心中卻沒有彼此,靠這么近有何用?
的確,物理距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兩個人是否親密,但是卻無法決定它,真正決定我們的親密關系和親密感的,是心理上的親密距離。
很多人也許都明白親密距離與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也想嘗試與他人保持平衡型的距離。親密距離不是一開始就擺好的位置,而是在互動中慢慢形成的,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都要自我暴露,當雙方彼此了解之后,逐漸就形成了兩個人之間特定的親密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是日本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子女的住處應該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這樣子女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方便照顧老人。于是他們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指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湯送到老人手上還不會降溫變涼—以此來形容親子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
很多社會心理學家近期都開始研究這個“湯距”,并將其作為衡量親密距離物理長度的最貼切標準。它還被環境心理學家運用到樓市設計中,將適于年輕人居住的戶型和適于老年人居住的戶型結合到一座小區內,使“一碗湯的距離”的小區,成為新新人類居住的最佳地點。
將這個“一碗湯的距離”引申一下,它不單單可以用來形容物理距離,也可以當成是心理上親密距離的生動標準。
兩顆心靈之間的距離,要用溫度來測量,而不是用直尺。這個溫度是最舒適、最適于人體的28℃~32℃,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兩顆心并不常常貼在一起,但是在其中一顆心靈需要關懷的時刻,另一顆很快就能傳遞過去一碗溫暖的“心靈雞湯”。
所以說,親密關系是一門“送湯距離”的學問,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練習,來調整這個距離來與他人共享內在的生活。你保有你,我保有我,還有一個你我相加的“我們”。它需要尊重、信任、真誠、理解、寬容、志趣、人生目標、責任、朋友和幽默感等多方面的認同。
至此,如果回答本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親密距離到底有多遠?我想你已經有了答案。
這世界上并沒有永恒的距離,只有出于愛的愿望而對親密距離的不斷調整,那就是身體和心靈上的“一碗湯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