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這一代人,很少有從小接觸電腦的,唯一能跟電腦稍稍沾邊的,就是小時候玩過的“任天堂”之類的游戲機,那時候感覺人能操縱虛擬世界的人物,真的很神奇。
后來高中英語教材里,好像是高一英語的第二課(第一課應該是Karl Marx),大意是一個名叫Charlie的小男孩早上起床時發燒生病了,他的母親Green太太利用電視電話請醫生給他看病,醫生用遠程傳感器檢查了Charlie后,告訴他們沒什么大毛病,休息一下就好了。Green太太于是對兒子說,既然你不得不呆在家休息,今天又恰巧是你生日,我們何不在家里買點東西呢,現在想想,那可能是當時人們幻想中的網絡購物吧,而十幾年后的今天,這些幻想都已經變成了現實。
后來,學校終于有了計算機房,但我們已經臨近畢業了,那還是1996年,隔著機房的玻璃望著里面的幾臺電腦,我在想,這就是高科技吧。
上大學之后,我的專業是國際企業管理,不過總算是有了計算機課,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電腦,但依然是停留在理論上,大二那年,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雖然只有奔騰MMX處理器、64M的內存和4.3G的硬盤,但正是那臺電腦,把我帶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很多同齡人或許都有同感,當年大家的電腦水平都與單機游戲分不開,《三國群英傳》、《仙劍奇俠傳》、《金庸群俠傳》、《紅色警戒》……這些游戲現在想起來都很經典。我的宿舍樓下正好住著計算機系的學長,我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泡在他們宿舍,我們一起組建學校的計算機協會,同時我從他們那里學到了不少計算機知識。
慢慢地我們已經不滿足單機游戲,就有了兩臺、三臺機器的小型局域網對戰,這也是第一次接觸神奇的網絡,后來我們還自己籌劃組建學校宿舍的局域網,雖然最終由于設備和經費問題沒能如愿,但那顆渴求網絡知識的種子已經種在心中。
大三的時候,我跑去了朋友的一家電腦公司幫忙,從學校到行業,猛然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于是買來很多書,如饑似渴地學習。
大學畢業我的論文寫的是《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在當時也有點特立獨行的感覺,之后我在一家印刷廠負責研發網絡傳版,但幾個月后我離開了那里,自己在燕山立交橋附近開了一家網吧,除了有盈利的目的,主要還是想自己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學習網絡的環境,從自己組裝電腦到建設局域網到專線接入,實踐里得到的永遠比書本上的要多,當時網吧接入的是吉通的2M專線,在濟南市算得上是前幾家。
兩年之后,我舍棄了網吧,加盟了山東電子科技公司,與同事們一起籌劃組建山大路科技市場的虛擬通信網。當時我們公司只有4個人,連在科技市場租柜臺的費用都沒有,就是這樣我們最終成功地接入科技市場各個樓宇,邁出了第一步。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開始慢慢地向各種業務滲透,當時大家都很年輕,在這個年輕的產業里也放得開手腳。2004年9月,天地網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業務拓展到通信行業的各個層面,從固網、移動網到互聯網,我們開辟了一個融合通信的新領域,在業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十。
雖然每天還在忙忙碌碌,但從接觸到熱愛,這十幾年的經歷,讓我相信,這是一個綠色而有朝氣的產業,這個產業的價值,不僅僅是讓自身產生利潤,它能給企業提供更快的效率,為社會帶來更多的信息和溝通,同時也讓生活更加地便捷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