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型的變化展現出了不同年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從大麻花辮到爆炸式到現在的五顏六色、不等長且不規則的染燙發藝新概念,發型演繹著時尚的晴雨表。
周末看見姑姑正在打掃掛在墻上的像框。一張上世紀70年代末拍攝的黑白結婚照,新郎、新娘穿著軍裝,胸前別著毛主席紀念章。姑姑和所有中國女性一樣留著麻花辮,麻花辮成了那時的經典發型,姑姑當時喜歡把長長的秀發編成麻花放到身后,有時還用黑色小發夾別起來。
到了80年代初,那些已經工作的年輕女孩紛紛剪掉了長長的大辮子,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卷發。有的留起“招手亭”式的硬劉海,有的還將頭頂的頭發稍稍拱起后用發夾固定,據說這是“增高”的好手段,很受小個子女孩的歡迎。當時劉曉慶飾演的一個角色,有一個鏡頭先是滿頭的塑料卡子,然后卷出漂亮的大波浪。所以經常看到頭頂滿頭發卷的人走上街,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獨特風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燙發在80年代后期逐漸普遍起來,并開始有了不同的造型。燙發有了各種不同造型,然而無論是龍鳳燙、水晶燙、三角燙,還是萬能燙,做出來的發型幾乎都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整個頭發都向外“爆炸”,走起路來滿頭都是卷卷兒在空氣中抖動。
隨著流行樂、搖滾樂的發展,香港的影視明星成了90年代初期年輕一代刻意模仿的對象,從發型到著裝,很多人爭相效仿,尤其是“四大天王”對我們影響很深,郭富城的小分頭也成了那個時代的烙印。厚厚的頭發或五五分,或三七分,弄到兩邊,活潑而俏皮的女孩子中間則流行自然的直發,不留劉海,把頭發往兩邊梳開,林青霞這種清純的披肩發造型是女孩子紛紛效仿的對象。后來,開始留馬尾,這種將大部分的頭發往后集中,用一個皮套或其他可以松緊的裝飾品,將辮子扎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由于易于打理,感覺清爽自然,頗受女性歡迎。
大街上的美發店在90年代后期遍地開花,鋼絲燙、陶瓷燙、錫紙燙、離子燙,讓女士們的頭花也千姿百態地開放了。
進入新世紀后,離子燙成了新寵,將自然彎曲的頭發燙成順滑的直發成為每個愛美女孩的向往,護發產品也從招灰的“頭油”和摩絲變成了品牌多樣的钅局油膏。
近幾年,燙發染發開始引領新風尚,發型在設計上強調個性和獨特,是否適合年齡和職業,是否與臉形相配,發色的明亮度、花型的大小、卷的方向都有了不同的標準,也涌現出一些諸如煙花燙、平板燙、挑染等新名詞。“發”樣年華至此進入一個真正的百花綻放,各具風流的時代,追求時尚與另類的都市人的“頂上風情”越來越“豐富多彩”。夸張的顏色、夸張的造型出現在各大發型發布會上,不同層次、不對稱、不等長且不規則的發藝新概念也被愛好時尚的人們所鐘愛。
發型的變化反映出個性新主張的時代開始,發上春秋多變化,時尚繼續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