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總有成功的理由。高爾夫,給了我一個看世界的窗口。——編者感言。

在山東地產圈,劉建業是個響當當的名字,業內的后輩們尊稱他為“劉老爺子”,相比較于“劉總”的稱呼,多了分敬意和親切。十幾年的官場歷練,十幾年的商海搏擊,他的人生精彩異常,如今,年過花甲的他開始認真地享受生活、感悟生命,于是,高爾夫就這樣走進了他的生活。
8月16日上午7點45分,陽光還不刺眼,清晨的微風里能感受到涼涼的清爽,球場草葉上的露珠還沒有蒸發,一切都那么自然愜意。然而,當得知劉老爺子已經在5點左右就下場打球的消息時,我還是忍不住驚訝于他的旺盛精力。平時5點鐘的時候,我還在睡夢里與周公胡侃,而在東方微白的時候,早就有一個身影從容地揮桿于國科的18洞之間,而這一堅持就是5年。
大概9點半左右,劉老爺子從球場打球回來,身上沾染的清晨露水和青草味道尚未散去,而跳躍的橘黃色的上衣更是顯得整個人神采奕奕,只有頭上花白的頭發告訴了我們他的真實年齡。
洗漱完畢在咖啡廳里吃早點,一兩碟簡單的小菜、兩個燒餅,一碗稀粥,老爺子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邊跟身邊一同下場的球友交流著今天的戰況,說到興奮處,還會忍不住大笑起來。
我坐在旁邊的一張椅子上,就這樣靜靜地看著他,也許這樣不禮貌,但我還是忍不住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樣的魅力能夠讓一個年入花甲的人能夠五年如一日堅持每天5點下場打球?還好,我有機會向他本人尋求答案,人生和高爾夫,始終如一的堅持和快樂健康高球的追求在他娓娓講述下漸漸地浮現,而這位叱咤山東乃至全國房地產市場的風云人物也在我的眼前更加鮮活生動起來。
從官場到商場,堅持始終如一
對于這位叱咤于中國房地產界的人物來說,劉建業只要認為是值得去做的事情,他都會持之以恒地努力去做,并力求做得更好。從40年前太河水庫出身的民工到副連長、副營長,從淄川羅村公社團委副書記到淄川區委副書記、書記,從淄博市委常委、秘書長到分管工業、農業的副市長,從1990年調到省林業廳任副廳長,到出任山東省農委副主任,再到山東省農村經濟開發服務總公司總經理,官至正廳,幾十年間,事業得意,仕途之路順風順水。
然而,此時他卻選擇了下海經商。
初涉商海時,劉建業一開始也不明確企業到底干啥掙錢,用他的話說,從政十幾年,政治口號能講不少,卻沒有多少實際的市場經驗和管理企業的理念。一開始創業時,公司到高青養過鴨子,到沂蒙山開發過礦泉水,還到東北墾荒種過地。到了89前,濟南拓寬改造濼源大街,一家工廠空出一塊地來,劉建業就與企業商量蓋沿街房,廠長同意,但須房子賣出后支付10萬元錢,不料沿街的房子很好賣,創去給企業的10萬元,還凈賺30萬元。劉建業意識到房地產開發蘊含的巨大利潤,從此一腳踏進,一發而不可收。 從1992年公司成立到現在,普利房產先后開發了普利#8226;歷東商務大廈、普利#8226;槐蔭大廈、普利#8226;利源花園、普利#8226;亞太假日花園、普利#8226;濰坊城市花園、普利#8226;高唐建業城市花園等項目,在立足本土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項目走向美國、緬甸、匈牙利等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見傾心,結緣高爾夫
劉建業初中在淄博四中讀書時,喜歡跑步,是學校中長跑的冠軍。每天下午,他從學校跑到三里溝車站,來回近10000米路程,不論刮風下雨,劉建業跑了整整3年,在淄博市得過3000米第一名,在全省跑過第6名。
多少年以后,劉建業在濟南的普利#8226;歷東花園最早興建了住宅小區內的室內游泳館,自此,他每天堅持早上游泳兩小時,除非外出,從不間斷,這一堅持就是5年,每天游30個來回,用劉建業的話說:“都換了好幾池子人了,連那些當初表示要一直堅持下去的人都早就跑沒影了。”直到5年后,他喜歡上了高爾夫。
劉建業與高爾夫的緣分說起來也頗有意思,他所從事的房產行業應該算是半個“紅娘”。 當時普利公司要把一片荒山改造成高爾夫球場,他想,開球場首先自己要會打球才行,于是開始練習高爾夫。因為時間有限,又不想占用工作時間,只好把堅持多年的游泳暫時停了下來,每天早晨4點,劉建業把晨練地點搬到了高爾夫練習場上去了,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與很多人著急下場打球不同,劉建業在練習場認認真真地練習了半年的時間。那個時候,練習場的人對他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因為每天天還蒙蒙亮,劉建業就已經在認真地練習揮桿了。“人家練個三五天,就基本打出個模樣來,我卻用了三個月”,顯然他對自己當初學球的進度有點耿耿于懷,“在練習場的時候,大家都為我著急,本來有一個老師,后來就有了一群老師,認識不認識的球友都來指導一下”,大家很熱心幫忙,但是卻并不看好他,有人說他身體協調性不好,但他愣是用他不懈的堅持和鍛煉從最初的50碼穩定地發展到揮出了100多碼的成績。
“半年以后我下場打了第一場球。”三個月的時間用來突破,三個月的時間用來鞏固,而下場實際是件很嚴肅的事情,必須打到一定的桿數以后才有資格,有些人并不理會,但是劉建業卻十分認真,在確定自己擊球技術足夠穩定后,才下場打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場高爾夫球。結果他用“亂七八糟”來形容自己的高爾夫處女場。“我那場球18洞打了140多桿!”他笑著說,“不過,10場球打下來,就能打到120桿,現在如果順手的話能打90多桿”。從開始學球到現在,一年時間,他用了半年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擊球技術,半年的時間從140桿打到90桿,用“厚積薄發”這個詞來形容應該比較貼切。
自從打上了高爾夫,劉老爺子也就“喜新厭舊”了一把,昔日每天四五點鐘早起游30個來回變成了用3個小時打完18個洞。我問他游泳和高爾夫更愛哪個?他說,從小我就喜歡運動,上學的時候跑步還是破過校紀錄的,運動的秘訣就是持之以恒,這兩項運動之于我的差別就是,游泳每天會有壓力,告訴自己一定得堅持下去,一定得在多少時間內游30個來回;高爾夫卻不是,每天出門前會很期待,天氣好、心情好會不會打出好球?會不會打個hole in one?打一場球的感覺就像經歷一回人生,充滿了希望、歡樂與無奈。而這也正是高爾夫的魅力所在。
一邊打球,一邊談生意
讓劉建業頗為得意的一件事兒,是他的球技在一次去緬甸的討債中派上了用場。
幾年前,普利公司為一家緬甸的船廠建船塢,工程款遲遲要不回來,劉建業親自到緬甸討債。本來要和那家船廠的廠長交涉,結果廠長卻邀請他打球,并承諾如果劉打贏了,就把錢還給他,如果輸了,就再寬限一段時間。
“但是,人家平時就打80多桿,我打120多桿,除非自己能創造奇跡,否則這場球贏得可能性為零。”劉建業并沒有接招,建議去比喝酒,被船廠廠長很快否掉,最后,廠長決定讓桿比賽,規則是三桿洞讓一桿,四桿洞讓兩桿,五桿洞讓三桿,問他認為怎么樣。劉建業一聽心里樂了,盤算著,三桿洞占不到什么“便宜”,強手一般一桿上果嶺,抓鳥和保Par都不難。倒是這五桿洞,正常情況下四桿上果嶺,兩推進洞,打不好要六桿才能上果嶺,再加兩推就是八桿,若自己打差也就八桿,光五桿洞就勝他不少,這次自己贏定了!于是,欣然應戰。比賽的結果,正如事前所料,打了10個洞船廠廠長就已經舉手投降了。廠長說:“我打10個洞10個都是Par還是輸你!錢是非還不可,有困難,但要認賬。”劉建業清楚地記得那場球自己超常發揮,“120桿的水平打了107桿,全場打下來,船廠廠長打了87桿,18洞加起來總共要讓我36桿,肯定贏他。”
盡管是讓球才贏了那場比賽,但是,劉建業直到現在提起來仍然是美滋滋的,他說:“因為那場球,一切都變得簡單了,很慶幸去打那場球,我們語言不通,可以用高爾夫術語和手勢交流,本來討債是個劍拔弩張的事情,結果輕松解決。高爾夫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創造,話可以聽不明白,但是球可以較量,它已經超越了語言。”
“現在有些人可能不會拿出4個小時來陪你談生意,但是會拿出4天來陪你打高爾夫球”,劉建業認為在足夠的物質條件和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總會有娛樂和健身活動,在這段時間里,共同的愛好,共同的閱歷讓彼此更好地溝通,一場球打下來誰都可能打幾個好球,這種高興緣自天然。對于這些人而言,娛樂和健身是更加必需的,因為打球的時候感到無比輕松,對往常很厭煩的事情也變得容易接受,它的功用就是把復雜的事情變簡單。而隨著高爾夫運動在商圈內的不斷普及,它的社交平臺和談判功用也越來越重要。
打場高爾夫,一天的開始
對于高爾夫的理解,劉建業說,“我打高爾夫是以打健康球為主,不去追求有多高的技術和成績,就是為了鍛煉身體。每天把這10公里路走下來,對于保持身體的健康很重要。年齡大的人,對健康的體會來得更深刻,應該把心情放平,享受打球的樂趣。”
如今,劉老爺子這樣總結自己的生活軌跡:只要在濟南,每天早晨4點半出發——5點開球——8點打完——洗澡——吃早餐——9點半趕回位于濟南飯店一號樓的辦公室,開始一天10個小時的工作。
每天的生活從清晨的第一場高爾夫球開始,踏著晨露,趟過草叢,跨越沙坑,激情揮桿,迎接每天太陽的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