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后,有記者疑惑地問他:“你放棄100米的比賽,寧肯參加并不擅長的200米和400米比賽,是為了挑戰自己?吸引更多注意?或者真的就是因為星期日要做禮拜?”
1902年1月16日,天津馬大夫醫院被喜悅與祥和所籠罩,很多在華外國人士正在這里舉行晚宴,慶賀一對來自蘇格蘭的傳教士夫婦升級為父母,慶祝埃里克·利迪爾的誕生。
利迪爾小時候聰明伶俐,對音樂、文學和體育都很熱衷。每到周日,父母都會帶著利迪爾一起去禮拜。從家到教堂的路有兩里多,一家三口邁著小碎步踩著朝陽中的晨露,歡笑聲此起彼伏。
“媽媽,我長大了想當音樂家,還想做文學家,還想做個長跑冠軍!”小利迪爾說。“好啊。不過,你只能選擇一樣堅持下去,學會抵制誘惑!”母親諄諄勸誡。看著小利迪爾似懂非懂的神情,母親又解釋道:“我們每周日要堅持來教堂聚會。其實很多人都和我們一樣,有著這樣的信仰,但他們卻忙忙碌碌,常常錯過周日的禮拜。他們就沒有堅守!”
“媽媽,我明白了!”小利迪爾說。
此后的小利迪爾經常獨自跑到露天的小體育場,專注地跑步、踢球、鍛煉,立志成為一名體育明星。1920年,利迪爾考上愛丁堡大學,成為該校出色的橄欖球運動員。不久,他又得到了英國體育界知名教練湯姆·麥格查的賞識,轉入田徑隊伍,一次次獲得殊榮。尤其是短跑100米,他的成績是全世界第一,成為當時的“飛人”。
1924年7月,第八屆奧運會在法國巴黎舉行。英國舉國上下對利迪爾獲得百米短跑冠軍毫不懷疑,但事情卻發生了變化。按照賽程,100米預賽排在星期日,利迪爾于是取消了參賽:“明天是星期日,我要去禮拜,這是我多年的習慣,我不能改變!”
利迪爾的拒絕馬上成了當時的頭條新聞。輿論放肆批評:你不愛國,把大不列顛帝國的臉丟盡了……當時年輕的威爾士王子(英國奧委會的主席)以國家的名義規勸利迪爾,希望他能夠在國家和信仰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但他仍舊堅持,放棄他可以一蹴而就的殊榮和盛譽。
不跑就是不跑。
在人們的唾罵和怨恨中,100米比賽結束,金牌落入他人囊中。正在英國人沮喪之時,利迪爾申請參加短跑200米的比賽。整個英國民眾又一次被驚呆了:這個人是不是太沖動?在國際性的大賽事上,200米與100米可完全是兩碼事,他在想些什么?
1924年7月9日,第八屆奧運會200米的決賽中,利迪爾竟然以21秒9的成績獲得一枚銅牌。隨后,他又報名參加了400米,并且擠入決賽。對手非常優秀,其中美國選手霍·菲奇曾在小組賽中以47秒8的成績打破奧運會紀錄。當決賽開始,位于第6賽道的利迪爾像離弦之箭,沖在最前面。他的動作很奇特,雙臂高高地擺動著,膝蓋也抬得相當高,而頭始終向后仰著。其間,利迪爾竟被對手絆倒。爬起來的時候,他已經落后了18米。但是,他竟然奇跡般地飛速趕超,第一個沖過終點!最終,利迪爾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奧運會紀錄和世界紀錄。
英國主流報紙報道說:“觀看有利迪爾參加的比賽,全場的觀眾幾乎都瘋狂了,他的雙腿似乎閃耀著一種精神,承受著巨大壓力,他依然淡定、從容,滿懷信心,真是空前絕后!”
賽后,有記者疑惑地問他:“你放棄100米的比賽,寧肯參加并不擅長的200米和400米比賽,是為了挑戰自己?吸引更多注意?或者真的就是因為星期日要做禮拜?”
利迪爾說:“是的,星期天去教堂禮拜,是我多年的習慣,更是我一輩子的信仰。如果連信仰都不能堅守,那我將一事無成,更不會在之后的比賽中取得突破!”
1981年,利迪爾的傳奇生平被拍成了電影《火戰車》,并且獲得了多項奧斯卡金像獎。利迪爾特別喜歡他的中文名字:李愛銳,在后半生一直沿用。
所謂奇跡,就是這樣簡單:堅守自己的信仰,并在這種堅守中,獲得力量,認識自我。
(選自《中國青年》200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