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部分報道夸大了越南的經濟困境,越南還達不到金融危機的程度。從我們的所見來看,并沒有感覺到人民的現實生活與之前相比有任何的變化,也沒有感覺到越南經濟發生了多大程度的衰退。
潘金娥,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外社會主義實踐研究室主任,越南問題專家。今年7月23日到29日,潘金娥隨團對越南經濟進行了實地考察。就近日引起多方關注的越南問題,本刊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越南尚未發生危機
《財經文摘》:您剛剛從越南考察回來,您的所見所聞與國內媒體描述的一致么?
潘金娥:國內媒體報道的也不是完全都不符合事實,其中有一部分說得有些夸大。越南達不到金融危機的程度。從我們的所見來看,并沒有感覺到人民的現實生活與之前相比有任何的變化,也沒有感覺到越南經濟發生了多大程度的衰退。
為什么說我們的部分報道失實呢?有太多的媒體到越南去采訪,有的官員和學者一天接待好幾個去采訪的中國記者。中國媒體開門見山就問“越南是不是發生金融危機了,這種危機什么時候結束?”,這說明很多人已經先入為主地認定發生危機了。
《財經文摘》:越南的政府官員和學者怎么看越南經濟?
潘金娥:我們拜訪了越南財政部、計劃投資部、中央經濟管理研究院、社科院和證券交易所等部門,從與越南官員和學者的交談來看,盡管他們覺得自己經濟存在困難,但還是很樂觀。
越南輿論普遍認為,目前的困難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正常問題。發展那么快,不可能一帆風順,問題及早地暴露出來,可以及時糾正。
而且越南方面表示,越南的情況與當年的泰國金融危機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比。
《財經文摘》:他們對中國媒體針對“越南金融危機”的報道有何反應?
潘金娥:一些高級官員告訴中國訪問團,希望你們把所見所聞如實地報道回去,向中國國內反應。這其實說明,他們認為中國的報道有些是失實的,過于擔心越南的問題會對中國造成很大的沖擊。
最大的風險在銀行
《財經文摘》:越南經濟的現狀如何?
潘金娥:主要是經濟上出現了一些困難,表現為物價上漲過快。其次,前段時間股市下跌,但股市震蕩也不止發生在越南。
房地產價格下跌被國內夸大了,實際上,河內和胡志明市房地產價格下跌的幅度大概在10%左右。越南的房地產和中國有很大不同,很多時候人們討論的是私宅,具有永久的使用權,所以說出來的價格有時高得嚇人。目前河內的商品房價格大概每平方米1000美元,胡志明市在1000-1500美元左右,但是地皮的價格可以達到每平方米5000-10000美元。越南人習慣自己建造私宅,因此商品房價格下跌對越南人生活影響不大。
股市下跌對普通民眾的影響也不大,包括很多搞經濟的學者也不太了解股市,民眾參與程度不高。
《財經文摘》:有人指出,越南出現這種問題與其改革思路和發展戰略有關,越南政府一直強調高增長,而忽視了體系的建設和制度的完善。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潘金娥:這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金融動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連續多年追求GDP的高速增長造成的。
由于底子薄,越南在從農業國家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集中精力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越南在農業上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但因為戰爭毀掉了大量基礎設施,工業基礎薄弱,所以要大面積搞建設,這就需要大量投資,容易引發投資過熱。
尤其是2006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后,突然一下子外資流入過大,去年一年引進外資的協議額就超過過去的總和。對于外資如何安排和管理,越南還沒有跟得上的體制和措施。
在金融領域,由于政府主要兼顧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尤其是股市運作時間不長,經驗不足。政府對股市管理放得過寬,存在一些漏洞。
《財經文摘》:越南政府針對通貨膨脹已經采取了措施,您覺得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
潘金娥:越南政府3月份提出八條措施,到7月份為止,看來還有效的。通貨膨脹環比已經下降,貿易逆差也在減小,物價和匯率也趨于穩定,這對市場信心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但是,也不能說這些措施能扭轉整個經濟局勢。八條措施方向性沒錯,但是協調性和連貫性比較差。越南在制定決策時習慣聽取各個部門的意見,但有時意見差異很大。例如,燃油價格上漲這一措施的出臺,甚至出于某些越南經濟主管官員的意料之外,以至于他們對下半年越南經濟的發展形勢都難以預測。
《財經文摘》:目前最大的風險在哪個方面?
潘金娥:最大的風險在于銀行。由于越南中央銀行系統尚不發達,迅速發展起來的商業銀行對央行的調控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但是政府在信貸方面監管松弛,很多股份制銀行把外匯資產的很大部分變成流動的越南盾進行放貸,導致信貸急速增加而資產質量下降。由于很多資金流入了房地產市場,現在樓市價格下跌或者滯銷,這些銀行的呆壞賬將急劇增加。
此外,由于投資增速過快,國家已出臺政策壓縮貸款。政策過緊,就會造成一些本來不該破產的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而破產,這無疑會直接對銀行業產生沖擊,甚至有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國內懂越南的人太少
《財經文摘》:國內媒體大量報道越南經濟問題,您覺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潘金娥:其實是大家心里一直對中國經濟有所擔心,一直緊繃著一根弦,突然發現越南是不是出現什么問題了,注意力一下子轉到越南身上了。
《財經文摘》:之前很多報道采用了“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經濟崩潰”等字眼形容越南。
潘金娥:主要原因是國內真正懂越南的人太少,一些接受采訪的學者主要是研究宏觀經濟或者金融的,不太了解越南的情況,數據掌握得也不是很準確。
在越南,很多數據是不公布的,尤其是銀行的數據很難得到,越南認為這是國家機密。沒有可靠數據,僅憑推斷,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財經文摘》:有人認為國內存在一種心態,擔心越南的吸引力將超越中國,因此部分以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為榮的人看到越南出問題,就幸災樂禍。
潘金娥:最近一兩年,有人擔心外資要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去,認為越南現在是投資者的天堂。越南那么小的市場,能夠吸引多少外資?市場很快就飽和了,其市場容量不可能跟中國相比。
當然,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上升,以及新近的《勞動法》的頒布和實施,導致一些日本和韓國的企業轉移到越南去。但越南勞動力價格很快也會上升,現在已經出現勞工缺乏的現象,而且勞動合同的完善是個大趨勢,因此部分企業轉移到越南只是短期現象, 大部分企業都會考慮到長遠發展問題。
《財經文摘》:越南問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源于投行報告,有人指出,這是投行的炒作和陰謀,您怎么看?
潘金娥:這是一種猜測,但也不能說一點根據也沒有。這要看過去這些投行針對一些市場是不是采取過類似手段,也要看在越南有沒有這種可能性。目前還不能定論。我在越南的時候,發現越南的官員倒不認為投行們這樣說,就是多大的陰謀,或者完全聽信投行的觀點,他們心里還是有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