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有13億人口的勞動密集型發展中國家,7%的增長率就意味著衰退。如果財政和房地產拖垮了美國的消費,那么中國政府維持增長的壓力將變得十分巨大。
退耦鼓吹者失望了。他們原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亞洲財富與美國相分離上,然而中國的GDP增長數字已經使這一希望徹底破滅。第二季度,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了10.1%,比起2007年全年11.9%的增長速度,無疑已經放緩。
這樣的增長對美國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便如此,中國仍是一個需要提供數百萬工作崗位以避免發生大規模抗議的國家。世界發展歷史可以證明,這種情況非常危險。GDP數字的變化或許預示著未來的一年將更加困難。
增長還是通脹
“世界經濟減速削弱了外在需求。與此同時,人民幣還面臨著更快升值的壓力,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上升也在不斷蠶食著中國的出口競爭力?!蹦Ω笸ㄖ袊C券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兼主席李晶(Jing Ulrich)表示。
法國興業銀行駐香港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博文(Glenn Maguire)也說:“經濟增長放緩(而不是難以抑制的通脹)才是中國政治領導人關注的重點所在?!?/p>
與此密切相關的一點是,在經濟過熱風險的威脅下,中國所希望的正是更緩和的增長。只是,威脅GDP的因素并非國內的高利率和財政政策,而是來自國外。
今年2月,物價上漲幅度曾經達到12年來的最高水平——8.7%。不過最近,從5月的7.7%到6月的7.1%,CPI已經有了明顯下降。這正是中國政府希望看到的。但是,鑒于未來12個月中國出口市場可能的表現,這樣的降幅可說并不顯著。
內需還是外需
貿易不會對增長有很大貢獻,中國的增長將主要依賴國內消費和固定投資。后者或許會對事態有所幫助,而前者則說明中國政府必須對美國經濟形勢的變化提高警惕。
對于亞洲來說,美國消費者依然比該地區的中央銀行更好用。只要看看亞洲是如何聚積數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一點。狂熱的國內建設抑制了本國貨幣兌美元匯率的上升,使得出口更加具有競爭力。而來自美國的需求依然對亞洲十分重要。
問題是,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正受到沖擊,25年來最嚴重的房地產衰退給整體經濟形勢帶來了成倍的負面影響。從美國政府贊助的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危險的財務狀況,就可以看出次貸危機的影響之深遠。
美國政府已經采取措施進行應對,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國避免了實質性的衰退,也沒有連續兩個季度發生緊縮,很多人因此而感到慶幸。但是,美利堅上空的經濟陰霾依然不可小覷。
減速還是衰退
有必要調整一下我們的認識了。在一個主要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里,即使增長出現1%的變化,也可能是衰退的表現。原因是,服務行業的許多雇員都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工會,他們可能比從前的工人更容易失業。
中國還有一系列目標需要達成。對于一個有13億人口的勞動密集型發展中國家,7%的增長率就意味著衰退。如果財政和房地產拖垮了美國的消費,那么中國政府維持增長的壓力將變得十分巨大。
危險不可小覷
當中國的物價處在正常水平的時候,實際利率就已接近負數。現在中國的年通脹率已經接近中央銀行的基準借款利率了,中國必須創造性地排除燃料價格上升的影響,穩定經濟增長。
渣打銀行中國研究負責人史蒂芬·格林(Stephen Green)等經濟學家擔心,央行增加流動性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從而推高信貸增長。“我們很可能看到劇烈的信貸增長,以及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急劇的通貨再膨脹?!备窳终f。
出口當然可以減緩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但是提高能源和食品進口成本會使整個經濟體變得更加脆弱——盡管這對中國的出口商來說是個好消息。生產者價格的變化說明,即使中國的經濟風險降低,通貨膨脹也依然是個威脅。
并且,中國不能立刻從依賴出口轉向依賴國內需求。近年來中國出現的大富豪與中國的股市一樣引人注目,但卻很少有人關注每天生活費只有幾美元的大多數中國人。中國的消費者很有潛力,但是還遠不足以替代美國消費者。
在過去十年內,中國本應為促進國內需求做更多的努力。中國的GDP變化不一定會帶來痛苦,但卻是這個增長最快的大國遭遇嚴重困難的一個信號。
來源:Bloomberg2008年7月20日
作者:William Pesek
編譯: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