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
本刊記者 段醒予 符佳林
中國經濟增長適當減速是可以接受的。在10%左右的增長速度下,企業和生產者有能力做出適應性調整,可以保持冷靜的投資和生產,中國經濟不會陷入過熱。
《財經文摘》:最近公布的GDP數值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您認為引起中國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路易:從去年第4季度開始,世界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世界經濟放緩主要是受美國次債危機影響所致。美國的房地產貸款業務所引發的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都帶來了沖擊。這是第一次起源于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因此它對美國和歐洲的影響都非常直接。

盡管中國金融市場遭受的直接沖擊并不大,但是中國向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受到了沖擊。中國的公司必須重新制定投資計劃、發展計劃和出口計劃,所以這場危機也給中國帶來了麻煩。這場危機對美國和歐洲的影響是直接通過金融市場傳導的,但是對中國的影響則是通過貿易傳導的。
從中國出口增長速度放緩上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到這種影響了。
《財經文摘》:在中國經濟過熱風險下降、CPI持續回落,同時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性加大的情況下,已施行大半年的緊縮性政策是否還有必要繼續?
高路易:政策制定在中國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在全世界也都是一項艱難的任務。現在我們必須同時關注兩個情況:一是世界經濟放緩;二是石油、食品、工業原料(鋼鐵等)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
在中國,政策制定者必須一方面控制通脹壓力,另一方面保證經濟增長的動力。在2006年和2007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確實非常快,快到甚至超過了經濟能夠承受的范圍,也就是說經濟為增長付出了過多的代價。所以,我們說經濟增長過熱、實際的經濟增長超過了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
現在,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了。
世界銀行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沒有到達12%,不見得是一件壞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到9%-1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也是基本符合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能力的,所以不需要為此調整相應的政策。除非經濟增長速度遠遠降低到這個水平以下,政策調整才是必要的。
另外,中國還要考慮到未來的通貨膨脹情況和CPI變化情況。最近中國的通脹率開始下降,主要是由于食品價格危機已經有所緩解。盡管如此,中國仍然面臨著油價危機、原材料價格危機等,這些危機會通過工業進行價格傳導,并推高通貨膨脹。
盡管我們認為中國的通脹率在未來12個月內會繼續下行,但是基于世界銀行對全球商品價格和原油價格的預測,中國仍然需要對此保持警惕。
《財經文摘》:外需疲軟已成定局,如果緊縮持續,中國的企業會不會不堪重負大量破產,從而拖動經濟劇烈下滑?
高路易:由于出口增長速度下降,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對GDP的貢獻已經不及2007年高了。出口增長速度下降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放緩,世界其他地方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下降了。這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國能夠左右的。
在我們看來,在現在的世界經濟形勢下,如果將出口的貢獻與中國國內經濟對GDP的貢獻綜合起來,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還是可以繼續保持發展的。因此現在放松貨幣政策還為時過早。
但是,對于世界和中國經濟的變化趨勢,存在著多種預測。未來的情況還是不確定的。所以對中國政府而言,他們必須做好準備,認真考慮——如果未來的兩三個月中,世界經濟形勢的演變比我們想的更糟糕,那么政府該如何應對。
也就是說,如果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超出預料——這是有可能發生的——那么政府就應該考慮適當放松信貸政策。
《財經文摘》:經濟放緩符合政府宏觀調控的預期。但是在您看來,對中國政府來說經濟放緩的底線應該在哪里?是10%?還是更低?
高路易:中國政府的底線在哪里,這我不好說。但是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應該保持在其潛在增長能力左右,這個水平應該是10%。也就是說,綜合中國現在的投資模式、人力成本、發展潛力等因素,我們認為中國有能力保持大約10%的經濟增長速度。

2006年和2007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應該說是過熱了。所以我們認為,2008年和2009年,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到10%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經濟增長速度降到8%,我認為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難知道政府的底線在哪里。不過我們知道,2009年政府對GDP增長速度的官方目標是8%,我不知道政府官員是不是當真只期望8%,因為很多人的期望實際上確實高于8%,但這就是政府給出的官方目標。
問題是,很多人的心理預期已經提高了,他們可能會說,我們現在已經達到10%以上了,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呢?但是,要知道中國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已經持續好幾年了,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是可以接受的。在這樣的增長速度下,企業和生產者有能力對此做出調整和適應,可以保持冷靜的投資和生產,中國不會陷入經濟過熱。
《財經文摘》:中國現在面臨嚴重的要素價格扭曲,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呼吁調整要素價格,但成本正常化會不會使通脹形勢進一步惡化?通脹和增長的微妙平衡應如何取舍?
高路易:當然,成本正常化在中國就意味著提高成本,因為中國的大部分要素價格都是偏低,而不是偏高。但要素價格正常化是必要的,盡管這一舉動本身必然會推高通貨膨脹。
以前,當政府還沒有感受到很大的通脹壓力的時候,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調整要素價格。但是,去年中國經歷了嚴重的食品價格危機,政府的首要目標變成了控制通貨膨脹。
即便如此,調整要素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健康來講仍然非常重要。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當中國的通貨膨脹得到緩解之后,許多要素價格都應該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提高要素價格當然會推高通脹,但是這對中國經濟有很大的好處。中國的市場、尤其是勞動力市場都可以變得更有彈性。我們認為,提高中國的要素價格,不見得會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使得勞動力價格等其他價格都失去控制。
我相信中國政府也在醞釀一系列的政策,以期在控制住通脹的情況下,適當提高要素價格。
《財經文摘》:韓國以及臺灣地區,在經濟上比較依賴中國,您認為中國經濟的放緩會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高路易: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美國經濟的衰退并沒有給這些國家的出口帶來很大的影響,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中國的貿易在這些國家對外貿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在世界經濟普遍衰退的大環境中,中國實際上起到了有效的緩沖作用。
但是反過來說,中國是這些國家非常重要的市場,如果中國的經濟也陷入衰退,那么確實會對他們造成極大的沖擊。
《財經文摘》: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對世界的影響將不小于美國經濟衰退對世界的影響,您怎么看?
高路易:我們知道,與美國的經濟規模相比,中國經濟的體量還是比較小的。我記得大約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又遠遠快于美國。大約比美國快4倍。這個情況十分有趣。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我們看到,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或者說對世界進口貿易增長的貢獻非常大——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比美國還要大。但是中國經濟的規模卻又比美國小很多。
那么中國經濟放緩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打個比方,如果美國經濟增速降低2%,中國經濟增速也降低2%,那么肯定是美國的影響比較大。如果中國經濟增速從10%直接下挫到0,那么其對世界的影響可能就與美國經濟增速下降2%的影響差不多了。
所以,截至目前,中國經濟放緩對世界的影響還是比美國小很多的。這主要就是因為中國經濟的規模比美國小得多。可是我們也可以常常在報紙上讀到,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大,這也是對的,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
《財經文摘》:請您分析一下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高路易:總的來說,中國的優勢遠遠大于劣勢。
首先,中國有一個非常優異的穩定增長紀錄。這意味著,中國的政策適于經濟和市場的發展。政策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構建良好的經濟環境,也可以破壞經濟環境。在中國,企業知道政府對他們是支持的、稅收是合理的,這些都是良好市場環境的組成條件。中國的市場環境很好,這可以吸引很多市場參與者在這里投資和發展。
中國的另外一個優勢是——窮。這并不是一個笑話。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經濟體了。但是,如果看看人均產值、人均收入、人均資本擁有量等指標,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其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世界上也還有很多窮國,他們不見得都能發展好,所以窮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不過,窮國的起點比較低,只要有了合適的政策,又不出現毀滅性的災難,那么經濟發展的空間就很大。中國現在的政策實行的很成功,對外開放的政策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更可以惠及世界經濟。
所以,我們認為,如果不發生意外,中國的經濟應該會繼續向好。當然,風險和困難總是存在的。但是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說明,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制定出合適的政策,保證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對此很有信心。
至于中國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我認為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失調。
現在我們討論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實際上,現在這樣的發展速度已經很快很成功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現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由工業和投資拉動的。這樣倚重工業的發展模式有其好處,但也有它的弊端。近年來,政府也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些弊端。比如對資源和原材料的粗放型消耗,對環境嚴重不友善等。環境問題甚至還招來了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攻擊。
剛才所說的優勢造就了中國到目前為止的快速發展,而對結構性失調的處理則關系著中國未來能否繼續維持穩定的發展。我相信政府會認真對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