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的油價和美元貶值能否促使離岸外包業務回歸,現在下定論還為時尚早,但一些跡象表明,是有這個可能的。
從工業泵零部件、割草機電池到客廳沙發,所有商品的運輸成本都在不斷增長,這迫使一些制造商將生產線搬回北美,并凍結進一步擴大海外生產的計劃。
油價上漲的壓力
“從中國運送一個貨柜到美國的成本一直在上漲,而且目前還看不到任何回落跡象。”Desa LLC公司供暖設備零售部門的主管克勞德·海斯(Claude Hayes)說。他表示,運費從2008年1月份至今,已經上漲了15%,達到5300美元,預計下個月還將漲到5600美元。
Desa LLC是一家非上市公司,以制造供橄欖球運動員在場邊休息時取暖的設備而著稱。最近該公司將大部分生產線從中國移回美國肯塔基州的鮑靈格林市(Bowling Green)。海斯稱,能把生產線遷回美國,公司覺得很幸運。他表示,一年半前,海外制造似乎是個很好的主意,但今天看來,在美國生產才是正確選擇。
30年來,美國生產商不斷前往成本更低的國家建廠生產,對美國經濟而言,這是個苦樂參半的選擇。雖然消費者能買到更便宜的產品,但美國制造業工人卻丟掉了薪水不錯的工作。不過,在經歷了過去10年的爆發期后,美國企業海外建廠的步伐已在放緩。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世界市場(CIBC World Markets)的首席經濟學家杰夫·魯賓(Jeff Rubin)說,現在從亞洲運輸一個40英尺標箱到美國東海岸,成本已是2000年的3倍,如果油價升至每桶200美元,運費還將再翻一番。據他估計,現在的運輸成本相當于美國進口關稅的9%,而2000年當油價20美元一桶時,運費只相當于關稅的3%。
“當油價達到三位數時,距離就是金錢。”魯賓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說。據他計算,貨物長途運輸的距離每延長10%,燃料成本就上升4.5%。
各種成本上升
運輸成本上升只是通貨膨脹大潮席卷全球制造業所掀起的一個波瀾,其他不利因素還包括鋼鐵和樹脂等基本原材料的價格上漲。
尤其是在中國,美國企業的經營成本呈穩定上升趨勢,因為那里的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資,政府在推行更嚴格的環保政策和其他管控手段,人民幣兌美元也在升值──雖然不如一些批評人士希望的那么快──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在華企業的生產成本。
東方海外航運公司(Orient Overseas Container Lines)是位于加州圣雷蒙市(San Ramon)的一家大型運輸企業,其負責太平洋西線業務的副總裁愛德華·扎尼奈里(Edward Zaninelli)說,他接觸的一些客戶表示,他們打算把生產線移回美國,其中包括一家為汽車發動機制造鋼盤的廠商。
“我相信,相當一部分生產業務將在5年內回流美國,但不會出現一窩蜂現象。”扎尼奈里說,“不過,這主要不是因為運輸成本,而是因為其他生產成本在上升。這些企業意識到,離家比較近時,更容易管理自己的生產業務。”
但對眾多制造商來說,每桶超過130美元的油價正成為一個拐點,讓他們不得不重新考慮海外投資策略。
艾默生公司(Emerson)是一家位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市的電氣設備制造商,它最近將電器馬達等產品的生產線從亞洲轉移到墨西哥和美國本土,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更接近北美的客戶,降低運輸成本。
公司首席運營長愛德華·蒙瑟(Edward Monser)表示,物流成本,即運輸商品所需的一切相關費用,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困擾這家企業。“從那時起,管理層就開始重點討論這一問題,”蒙瑟說,并指出當時的油價還不到100美元一桶,“現在油價到了每桶130美元,情況變得更為嚴重。”蒙瑟表示,艾默生公司的重要戰略是本地化生產,即在全球主要的銷售市場進行產品制造。
完全撤離并非最佳途徑
然而,貼近市場的建廠方式不能解決運輸成本高漲帶來的所有問題。美國國內的卡車和鐵路運輸都要收取很高的附加費,而且,如果制造商都利用美國的鐵路和公路運送原材料和其他貨品,突然上升的運力需求可能導致本已擁堵的國內運輸系統難以承受。
此外,在一些行業中,海外生產的優勢仍能繼續抵消運輸成本上漲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說電子設備制造企業,他們已經在亞洲扎堆,并通過產業聚集獲得了很多好處。
雖然眾多制造商在重新審視海外生產戰略,但流回美國本土的工作機會有一定限度。其中一個問題是,不少行業的配套機構,如零部件供應商和機械維修服務商,在美國本土已大量減少甚至難覓蹤影。
2008年至今,美國制造業的就業崗位減少數量為每月平均41000個,幾乎是去年的一倍。一些板塊,如汽車行業和受房價跳水極大影響的建筑材料行業,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事實上,生產線回歸本土所創造的就業機會無法彌補因國內經濟不景氣而消失的工作崗位。
更高的燃料成本“在未來可能會減緩美國商品的海外制造步伐,但不會出現海外生產線大量回歸的現象。”美國制造商聯盟(Manufacturers Alliance/MAPI)的經濟學家丹尼爾·邁克斯特羅斯(Daniel Meckstroth)說道。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泰勒斯維爾的藝王家具公司(Craftmaster Furniture),它兩年前被一家中國制造商收購,原計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把40%的生產從美國轉移到中國,但如今執行了一半的計劃已被凍結。
“我們的上下游成本都出現上漲,”公司總裁羅伊·卡爾凱恩(Roy Kalcain)說,“成本上漲改變了公司選擇制造地點的思路。”卡爾凱恩表示,僅在一年前,用中國加工的布料生產沙發可以節約15%的成本,如今只能節約7%-8%。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不得不慎重考慮,花12個星期時間從中國運來在那里加工的布料是否合算。
成本上漲的問題對低價值商品而言尤為嚴重:商品的價格越便宜,運輸成本在最終價格中的占比就越大。這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運費敏感型”產品十幾年來首度出現了下降,CIBC的魯賓說道。
最后一根稻草
印第安納州鑄造企業Bremen Castings Inc.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正把在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國家的生產能力轉移回本國。
2008年5月,一家兩年前將產值100多萬美元的金屬鑄造業務從布來梅(Bremen)遷往中國的工業泵制造商宣布,“要在本土全面恢復生產。”Bremen Castings Inc.公司的總裁J#8226;B·布朗(J.B. Brown)說,“他們告訴我,來自海外的運輸成本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他們認為,運輸成本短時間內不會降低。”
商品的體積越大,重量越重,對燃料成本的變動就越敏感。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魯賓預測,墨西哥將成為“最大的贏家”,因為高漲的運輸成本將使越來越多的北美企業感到,中國作為海外生產基地的競爭力正在下降。但對一些美國公司來說,甚至在墨西哥進行生產也太過遙遠了。
2007年秋,布朗電池制造公司(Crown Battery Manufacturing Co.)決定關閉在墨西哥雷諾薩建立的工廠,將生產線搬回美國俄亥俄州老家,在現有400名員工的基礎上再增加25個就業崗位。
“我們運輸的是電池,又大又沉。”公司首席執行長哈爾·豪克(Hal Hawk)說道。
豪克估計,在墨西哥工廠生產的電池,運送到聚集在美國中西部的客戶那里,成本要增加5%到10%,而且墨西哥工廠的質量控制也存在問題。這家公司最小的電池用于割草機,重量為20磅,但也生產重達29,000磅的巨無霸電池,用于南伊利諾斯州等地的地下采礦設備。
“這些電池需要跋涉2,000英里才能到達主要客戶的手中,”豪克說,而且所有跡象都表明,卡車的燃料附加費還要進一步上漲。

作者:Timothy Aeppel
出處:《華爾街日報》2008年6月13日
編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