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基地,但印度卻成為了世界的后勤部(back office)。制造業在印度到底應該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印度能夠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嗎?答案是印度能夠做到,但也可能做不到;關鍵是如何克服目前的障礙。
另一類歷史遺產
總體上,印度的政策向公共部門傾斜,私營部門雖然被允許存在,卻受到嚴重的管制。1947年印度獨立后,主要倚重公共部門塑造印度經濟,實現工業化。由于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外匯和私有企業的依賴,印度主要運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手段來實現進口替代和工業化的戰略目標。從1981年起,所有的關稅壁壘被大幅度調低,對進口的數量限制也大體上被取消了。
同一時期里,印度私營部門受到許可證制度的嚴厲管制——許可證不僅管你生產什么,還管怎么生產、生產多少和在哪里生產。小企業部門(small-scaled sector)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有關政策要求預留一些產品給這些小企業(small units)獨家生產,但是這些小單位的投資規模和生產范圍都不能超出規定。這些限制至今仍然存在。只是自今年2月8日開始,小企業的產品清單從1000個產品削減到了25個。
另一個印度經濟政策的重要特點,是苛刻的勞工法規。《勞工法》著重限制大公司重新分配資源的權力——大型企業要得到政府的許可才能裁員,甚至改變工人工作地點也要提交申請。
兩種驅動力
一般來說,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增加,農業占經濟的比重會有所下降,接著是工業和制造業比重的增加,然后是服務業的比重提升。用這個標準來進行中印比較的話,可以看到在2005年,農業在中國的份額與中等收入國家基本持平,制造業和工業比重略高于中等收入國家,而服務業的比重略低;在印度,制造業和工業比例與中國相似,農業份額偏低,但服務業卻占到了整個經濟56%!——這已經接近中上收入國家的水平。
看起來,印度似乎擁有了一種不尋常的發展模式。而中印經濟的主要差異體現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有2/3來自工業,而印度經濟增長的2/3則來自服務業。
這樣的差異會對生產率增長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中國在包括服務業在內的所有領域領先于印度——特別在工業方面,印度的生產率增長水平僅為3%左右,遠遠落后于中國11%的水平。

然而,如果將各自整體經濟的生產率水平作為基準值(=100),會得到一幅不太一樣的圖景。首先,相對于整體經濟的生產率,兩個國家的農業生產率一直都在下降。其次,1990年中印兩國的工業生產率大致相同,印度實際上還略高于中國,各自都相當于整體經濟生產率的兩倍。隨后的15年中,工業發展在中國起飛,印度生產率水平相對整體經濟卻有所下降。然而15年后,中國服務業的生產率水平大致只超過整體生產率水平10%;印度的服務業生產率到2004年則達到了整體經濟的2.5倍。
“二元”的印度制造業
1948年實施的《印度工廠法》(the Indian Factories Act),造就了印度制造業“二元”的特質。該法規定,雇用20人以上或者雇用10名工人但使用電力的公司,就必須向政府注冊。隨著時間推移,經過注冊的公司及其產業活動變得更加正式和有組織性,而未經注冊的那些公司也成為一個非正式的板塊。理解印度制造業的這一二元特點,對于判斷印度制造業的未來至關重要。
目前,印度的非正規部門包括近4000萬工人,但正規部門只有700萬工人。而在中國,大型企業員工近5600萬,中等規模公司工人大約2400萬人,小規模公司也有2300萬員工,另外還有2400萬人屬于家庭小作坊。
從對GDP的貢獻來看,占印度勞動力13%的工業正規部門創造了制造業75%的附加值,非正規部門的貢獻僅為25%。
總體而言,印度制造業的規模小于其他國家,但在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制造業,印度具有較大的優勢。過去的政策遺產一直在阻止印度的工業化進程。鼓勵小企業的政策,死板的許可證制度和嚴厲的勞動法規,導致大部分勞動力進入了效率不高的非正規領域。所以,印度工業化的悖論就在于,這樣一個勞動力充裕但資金匱乏的經濟體,對于正規的、有組織的制造業利用很少,卻使用了太多的資本。
那么,印度制造業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根據世界銀行和印度CII組織對2000名印度企業家的訪談調查,45%的企業家認為公司和業務增長面臨的主要障礙是基礎設施,12%認為是公司治理,27%認為是稅收——企業家們呼吁降低稅收、減少政府補貼。
因此,印度亟需通過大型的基礎設施投入釋放低成本資源。但印度的財政實力較為薄弱,隨著補貼額度的不斷增加和公共領域工資的提高,維持目前經濟增長所需要的400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難以尋覓。
然而,印度在IT、工程和流程外包領域的優勢非常顯著。雖然最近中國提出要快速發展外包和離岸業務,但由于各種結構性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很難復制印度在外包領域的成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限制性因素恰好促成了“中國制造”在全球風行。
未來,印度將得益于其最好公司——有20到30家印度企業已經成為各自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就在中國沿著制造業價值鏈向上攀爬的時候,印度企業在這些領域已經先行一步,在全球版圖上占據了有利地形。中國將面臨來自這些印度制造業公司的嚴重挑戰。
作者:尤采夫·庫瑪爾(Utsav Kumar)
出處:《金融時報》中文網,2008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