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和物質生活改善后人民群眾對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重大部署。這為我們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怎樣興起群眾文化建設新高潮?如何更好地激發文化活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這些問題都是擺在我們每一位群眾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值得我們去認識,去思考。
一、充分認識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客觀性、迫切性
通過學習十七大報告,我們首先應該充分領會新時期對文化建設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更進一步認識新時期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新要求。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近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總體水平達到小康水平。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文化建設雖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體實力和總體水平同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迫切需要。進入新世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一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文化的支撐,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大趨勢。二是文化產品與服務已作為獨立的貿易形態,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領域已成為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
群眾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滲透、影響人們思想信仰和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即使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它所履行的諸多職能,也是市場文化和正規的學校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群眾文化作為公益文化事業,就是要求我們堅持公益文化性質,牢牢守住我們自己的陣地,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完成自己的任務。公益文化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凝聚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陶冶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操。在引導群眾進行文化消費方面還可發揮自己的優勢,尤其是開展業余群眾藝術和健康的娛樂活動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導向作用。
近年來我們全省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活躍了人們的業余生活。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群眾文化不占領,西方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就會乘虛而入。在當前,我們就應按照新要求,大力發揮公益文化的功能,用科學發展觀來引導群眾,教育群眾,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認識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任何一個國家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都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不斷增強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在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已從過去單一的文化需求轉變為多層次、多元化、多需求的復雜的結構狀態。群眾文化工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輔導和示范職能,要用健康的文化產品和豐富的娛樂形式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為提高全民文化的總體實力多做貢獻。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我們要充分認識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性,大力發展公益文化,把它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文化建設。要著眼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要尊重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規律,在“融入”和“滲透”上下功夫,使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要加強對創作選題的引導,對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給予鼓勵和支持。
我省地處青藏高原,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用勤勞的雙手、聰明的才智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和藝術產品。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時代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更加異彩紛呈、氣氛熱烈。我們要抓住各地區群眾文化的特點,用群眾喜愛的形式,本著尊重、引導、充實、發展的精神,積極因勢利導,將我省區域性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性有機結合,賦予群眾文化活動新內容、新形式、新意境。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弘揚中華文化,這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強烈責任感。
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和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不僅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而且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文化工作者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必須依托歷史,立足現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要善待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要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要求進行科學梳理,挖掘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汲取合理思想內核,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時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我們的職責就是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和保護。
群眾文化的舞臺非常廣闊,群眾文化隊伍的建設、業務的培訓、創作的輔導、社會藝術課堂的開辟、地方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的搜集和整理、群眾文化理論的研究都需要群眾文化工作者來承擔。我省已經有一大批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品和項目入選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喜愛。而對其加以保護和傳承,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還有很多艱辛的路要走。
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現有的文化體制,明顯存在著管理陳舊、活力不夠、動力不足的弊端。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觀念上的轉變和體制上改變,取得了一些改革的成果。在新時期,我們要進一步深刻領會十七大報告關于文化技術的指導思想,要切實把工作重心調整到深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內在活力上來,探索和建立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
群眾文化工作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在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的同時,應進一步通過改革轉換機制,增添活力。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經過我們群文工作者們不懈的努力,群眾文化事業新的春天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