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交際中,誤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盡管人們對語法、詞匯和語音知識掌握得很好或者說著同樣的語言,但還是會常常誤解對方。事實上這是由于人們的價值觀不同而造成的。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特定的文化是怎樣來影響人們的交流方式和行為的。
一、什么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于發展變化之中。
(一)Geert Hofstede的文化四維度
1980年,霍夫斯塔德在調查66個國家的117,000位IBM員工的工作價值的基礎上,發展出基于西方文化的四個文化維度,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和剛柔性。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dulism/collectivism)表示個人與群體間的關聯程度。個人主義文化注重個體目標,相反,集體主義文化則更強調集體目標。個人主義文化中,人們應當自己照顧自己和直系家庭,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人們期望他們的內群體或集體來照顧他們,作為這種照顧的交換條件,他們對內群體擁有絕對的忠誠。個人主義沒有圈內(in-group)和圈外(out-group)的明顯差別,而集體主義卻有明顯的圈內和圈外的差別。
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表示人們對組織或機構內權力較少的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權力距離大的文化成員視權力為社會的基本因素,強調強制力和指示性權力,而權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員則認為權力的運用應當合法,重視專家或合法性的權力。
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表示人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態度。對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強的文化往往有明確的社會規范和原則來指導幾乎所有情況下發生的行為,而規避不確定性程度較弱的文化的社會規范和原則就不那么明確和嚴格。
剛柔性(masculinity/femininity)表示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社會角色如何分配的認識。陽剛型社會性別角色有明確的劃分。陰柔型社會性別角色有所重疊。陽剛型社會的文化成員贊揚成就、雄心、物質、權力和決斷性,而陰柔型社會的文化成員則強調生活的質量、服務、關心他人和養育后代。
(二)文化的多樣性
從第一個維度來看,中國是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國家,因為儒家學說強調個人對集體的服從,個人對家庭的責任與忠誠。而在美國人們認為個人主義是積極的,認為謙虛與服從是對個人尊嚴的貶低。他們崇尚獨立,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就會出去做一些類似于照看嬰兒、除草的工作,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在職業、婚姻和興趣愛好方面,他們有自己獨立的選擇,家人不可能干涉。
對于權力距離,每個人都知道社會是不平等的,但有的社會更不平等。在中國和日本,公司職員要服從上級的命令,在家里長輩對晚輩有很大的權威。在這樣的國家里,人們遵守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在美國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少,他們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在他們的學校里老師也不像中國老師那么嚴肅,他們甚至坐在講臺上講課,這在他們看來是很平常的事。
希臘在不確定性規避這個維度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希臘人的容忍度最低,而中國人的容忍度則很高,因為儒家工作動力說讓他們更有能力來應對不確定性。
對于剛柔性這個維度,人們認為剛性意味著競爭和專制,柔性意味著謙虛和關愛他人。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剛性國家,男人對女人有很大的權威,他們強調競爭和在社會中爭取更高的地位。
(三)價值觀在中國的變化
鴉片戰爭之后,龔自珍和魏源倡導的文化改革打破了對知識分子傳統觀念的束縛,他們提倡發展工商業來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中國的(轉41頁)(接42頁)傳統思想是重農輕商、君子重義輕利,而他們鼓勵人們用正當的手段賺更多的錢,甚至鼓勵農民來投身工商業,他們倡導尊重人的力量,號召人們投入社會改革,這勢必與傳統觀念發生嚴重矛盾。但他們首次在中國提出了新的價值觀。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中國人的價值觀又一次發生了改變。社會崇尚競爭和平等,有能力的人會得到重視。在考慮個人、集體與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時,人們不再拋棄個人利益。人們既奉獻也索取。在當代大學生身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政治上他們持有積極進步的觀念,在個人發展中他們渴望更多的知識和素質培養,在社會生活中他們關注國計民生。
同樣,中國人的政治性價值觀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中國的媒體對外界更加開放,對中外價值觀的矛盾也有更平和的心態。但是中國的政治價值觀不可能和西方一樣,在西方媒體中大量充斥著對明星和領導人的丑聞報道,以此噱頭來賺取收視率,而中國的媒體更加關注國內國際的大事和與人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對于價值觀的多樣性,我們只能求同存異。
價值觀對于人們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不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就會導致交際中的誤解。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內容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交流。盡管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但人們終究有一些共性,這使得我們可以跨越一些障礙來進行溝通。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語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