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經濟發展了就要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真正讓人民群眾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壯有所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閑有所樂、憂有所解,讓和諧陽光普照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今年56歲的陳國賢,患骨折、骨頭壞死多年,全家五口人,老伴患有糖尿病,三個孩子生活也十分困難,幾十年來一直靠租房生活。近日,當他從新安縣領導手中接過2007年下半年的住房補貼款時,激動得老淚縱橫,連夸政府雪中送炭,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冬至過后,天氣逐漸變冷,困難家庭的生活一直牽動著洛陽市新安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心,為確保他們度過寒冬,縣財政撥付補貼資金20多萬元,對困難家庭進行幫扶。
如今在新安縣,農村人和城里人一樣,都在享受著改革發展的成果。隨著農村和縣城差距的縮小,別說住房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就是城里人到鄉下就業,鄉下人到城里安家也已變成習以為常的事,再感覺不到那條無形中的“鴻溝”了。
政府出資 農民受益
地處豫西丘陵山區的新安縣,下轄11個鄉鎮、298個行政村,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的80%以上,境內“七嶺兩山一分川”,人均耕地少,十年九旱。
上世紀末、該縣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用電難、吃水難、行路難、看病難、上學難等一系列困難,讓這里的農村成了人見人愁的“窮坑”。農村人在城里人面前也似乎矮了一大截兒。
近幾年,該縣利用轄區豐富的資源,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旅游強縣戰略,使縣域經濟實力迅猛攀升,一舉甩掉國家貧困縣的帽子。2006年,縣財政收入達到6.57億元,躍居河南省綜合經濟實力十強。
伴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新安縣委、縣政府把關注民生、解決三農問題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每年都承諾為民辦實事,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向鄉村。
針對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的狀況,該縣累計投資10億多元,使120多個村吃上了自來水,80多個村實現了安全飲水;對農村電網進行了全面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在河南省率先消滅了無電戶;完成“村村通”道路700公里,使62個村通上了公路、236個村通上了水泥路;對全縣中小學校進行改造,消除了D級危房;對11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改擴建和設施配套,在村村建起衛生室。對700多戶不具備生存、生活條件的深山獨居、散居戶進行開發移民,對4000多農村貧困戶危房進行改造搬遷。還為所有行政村通上了閉路電視,建起了“農家超市”。同時,政府出資,為全縣農民免費辦理新型合作醫療,免除全縣農村義務階段中小學所有雜費,為農村貧困戶免費安裝有線電視,使廣大農村群眾吃上自來水,用上便宜電,住上舒心房,走上平坦路;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鄉,看病能報銷;子女入學再也不用為學費發愁;家門口就能買到城里的商品,足不出戶就能看到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
在此基礎上,該縣堅持以工業、城鎮、旅游和外出務工帶動就業,促使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并按照農民意愿和政策,把土地向種糧大戶流轉。2003年以來,新安縣財政拿出600萬元資金,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和勞動轉移培訓。此外,每年還采取20件涉及群眾利益的惠民措施,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新安縣縣長張生偉說:發展成果城鄉共享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也激發了人民群眾參與新安各項事業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勝。
家園面貌 煥然一新
近幾年,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后,在新安縣更是掀起了一股整治家園、美化環境的熱潮。
前不久,記者在該縣采訪,就真切地感受到了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外出打工青年李小鵬的經歷也印證了這一點。
李小鵬是上孤燈村的村民,年初到外地打工,離開村子還不到一年,前不久他回鄉一進村,還以為走錯了,下意識地四處打量一番,沒錯,應該是自己的村子。只是記憶中的村子不見了,昔日坑洼不平的羊腸小道,換成了寬闊平坦的村道,道邊新栽的小樹青蔥可愛;昔日溝畔、房后堆積的垃圾也不見了,到處一片清新。幾棟新建起的小樓房,掩映在夏日的濃陰中,洋溢著讓人驚奇的時代氣息。該是做午飯的時候了,房頂上卻不見那裊裊升起的炊煙,走進家中才明白,原來村里都用上了沼氣,再也不會因煙熏火燎,嗆得咳嗽落淚。
只要離開一段時間,再回村幾乎不敢相認,對新安的外出打工者來說是很普通的現象。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面貌的日新月異,再不是什么夢想,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做飯用上了沼氣,走路告別了“羊腸道”,舊瓦房變成了小洋樓,井水變成了自來水,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溝,文化大院“擠垮”麻將桌等新人、新事、新風、新貌在新安農村俯拾皆是、層出不窮。
新農樹建設,農村是主體;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就要從農民最直接、最迫切、最關切的利益人手,選準“突破口”,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新安縣以發展生產為中心,著力壯大農村經濟,打造藥材之鄉、辣椒之鄉、櫻桃之鄉、蔬菜之鄉,引導農民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
2006年至今,新安縣共鞏固發展中藥材5萬畝,大粒櫻桃1.6萬畝,萬山湖朝天椒3萬畝。實施沃土工程,成立了新安縣配方肥直供服務中心,共向農戶推廣配方專用肥1.8萬余噸,為農民節省買肥料支出700萬元。以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為載體,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引導農民興建標準化農家賓(餐)館、飯店,共發展家庭賓館126家。以行政村為基本培訓單位,采取進村入戶的培訓方式,巡回講解農業實用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將“送科學”提升到“種科學”的高度。 新安縣還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突破口,著力改善農村面貌,強力實施通道綠化、村莊綠化、環村綠化和荒山綠化。對310國道新安段、新峪景觀大道、鐵磁路、廟石路、李倉路等五條道路進行了6次集中治理。集中開展村村整治,全縣所有村莊都按照“三清七集中”的要求,開展了村容村貌整治活動,村莊環境、面貌明顯改觀。
在典型引路的基礎上,新安縣對全縣296個行政村進行了分類,因地制宜采取相應措施,明確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思路和工作重點,不下硬指標,不搞“一刀切”。
五大基地 特色鮮明
近日,新安縣南大嶺朝天椒喜獲豐收。與往年不同的是,2008年客商把收購點搬到了田間地頭,農民足不出村就把收獲的辣椒變成了鈔票,實現了就地交易,形成了政府建基地、基地接市場、市場連農戶的發展格局。
該縣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依據本地實際提出了“川區發展高效農業,山區發展耐旱作物”的總體思路,在全縣重點建設五大農業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使昔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了農民致富的“聚寶盆”,為新安農業增添了亮色。
南大嶺朝天椒基地。朝天椒是新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產業,在新安縣有近10年種植歷史。2008年,縣里規劃種植面積3萬畝,為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除了在農資方面給予補貼外,農業部門還抽調專門人員從面積落實、育苗、地膜覆蓋、移栽、太田管理等方面對椒農進行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先后培訓辣椒種植戶2000多戶。此外,還為南大嶺朝天椒注冊了“萬山湖”商標,保護椒農的利益。
澗北大粒櫻桃基地。新安縣北部的五頭、磁澗等鄉鎮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大粒櫻桃種植,五頭鎮的櫻桃種植已有千年歷史。為提高櫻桃品質、形成規模效益,2006年新安縣將櫻桃種植列為縣產業化重點項目,在原有基礎上引進了粒大、味甜、色鮮的大粒櫻桃新品種。五頭、磁澗兩鄉鎮抽出專人負責項目實施,2008年又新增大粒櫻桃種植面積6000畝。目前,該縣共發展大粒櫻桃1.6萬畝,櫻桃售價最高時達到每公斤40元。僅此一項,果農每年增收3000多萬元。
川區蔬菜基地?!鞍撤N的大棚黃瓜一年能賣兩萬元,加上外出務工的收入,俺一年的收入有3萬多元?,F在,俺村群眾發展大棚蔬菜的積極性可高了!”鐵門鎮省莊村一位村民站在自家蔬菜大棚前,自豪地介紹了他的“致富經”,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新安縣按照“規模發展抓小區,優化結構抓質量,依靠科技抓效益”的原則,在為廣大種植戶解決資金、技術難題后,又在大棚瓜菜銷售方面動起了腦筋。他們一方面積極籌建大型的農產品市場,另一方面鼓勵、支持重點鄉鎮建立批發交易市場,培育瓜菜經紀人。如今,在新安縣沿澗河兩岸的村莊,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發展大棚種植,瓜菜遠銷新疆、山西、陜西等地。
北部山區中藥材基地。新安縣北部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區,近年來,新安縣結合退耕還林工作,采用間作套種的方法在北冶、倉頭發展丹參、金銀花等中藥材5萬畝,使新安成為全省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之一。為引導農戶種植中藥材,縣科技、農業等部門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戶簽訂供種、回收合同,提供無償技術服務,保證了產前、產中技術落實和產品順暢銷售。據悉,2008年中藥材畝收入在1000元以上。
煙葉基地。新安縣南部的鐵門、南李村等鄉鎮土壤適合種植煙葉,新安縣抓住這一特點,在兩鄉鎮規劃建設煙葉基地,目前,面積已發展到5000畝,每年為煙草企業提供優質煙葉50多萬公斤。
如今,新安農村特色種植已形成產業化,加上養殖業、文化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新安縣11個鄉鎮基本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
新安縣委書記王敬林說:“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了就要讓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真正讓人民群眾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壯有所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閑有所樂、憂有所解。讓和諧陽光普照社會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