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前,這里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鋪道的重要驛站,在歷史上,這里曾讓西域與中原緊密牽手,演繹了一部敦煌中華史。
今天,從西寧西去新疆,南去西藏,安靜的德令哈都是必經之地,因此,說德令哈扼南通西藏、北抵甘肅,西出新疆之咽喉,絕非為過。
海西在哪里?
沐浴著初冬的陽光和高原的風聲,我們一路向西,走過黃河,走過青海湖,在羊群和白云烘托的青藏高原上,海西,在剎那間就綻放在我們的視野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地處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青海湖以西而得名。
不到海西,不知道海西的壯闊和雄美;不到海西,不知道海西的厚重和富饒。
并不遙遠的美麗
我們是在斜陽西下的時候抵達德令哈市的,此時,金色的陽光擁吻著大地、山脈以及樹木,給高原的一切披上了金色的綢緞。
踏上這片土地,讓我們不能想像的是,腳下便是古羌之地。在記憶里,古羌之地必定遙不可及,甚至荒涼而冷落。但史料卻明證著這里曾經的歲月,“羌地,漢時先零卑禾部落多居于此”,意為古羌人曾在這塊風水寶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時事變遷之后,此地又成為蒙古族、藏族先民們游牧的美麗家園。這些文字,見證了德令哈無數年前鮮有的熱鬧和繁華。一如數千年之后的今天,站在海西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的街衢里,目及之處,盡顯靜美和繁盛。
德令哈市,背倚古柏蓊翳的柏樹山,城市不大,常住人口7萬余人,只有3鎮1鄉和3個街道辦事處。這樣的城市,在中原地帶隨處可見,但在青藏高原上,擁有7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確實屈指可數。
在這個城市里信步,你會有想像不到的清爽以及豁然。這里。沒有塵雜和喧囂,也沒有擁擠和無奈,風從街道的另一邊慢慢走來,微微地掀動衣角,像在問候著久違的友人。一路兩邊,賓館和飯店遙相呼應,建筑也多為三五層。闊大而曼妙的奧運廣場,在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帶,像盛開的花朵,迎接著悠閑的游人。雖然,這座城市腳踏青藏高原,但平均海拔僅有2980米,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成為中國西部避暑勝地的趨向漸次明朗。
而更讓人想像不到的是,走進德令哈就走進了柴達木。
對于八百里瀚海柴達木盆地這個概念,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個在書頁中時常充滿誘惑的名字曾經不止一次地讓人沖動不已。德令哈市,就緊緊地守望在這個盆地的東北邊緣。
它守望的,還不僅僅一個柴達木。
數千年前,這里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輔道的重要驛站,在歷史上,這里曾讓西域與中原緊密牽手,演繹了一部煌煌中華史。而今天,從西寧西去新疆,南去西藏,小城德令哈都是必經之地,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穿城而過,因此,說德令哈扼南通西藏、北抵甘肅、西出新疆之咽喉,絕非為過。
在海西州都蘭縣察汗烏蘇河畔分布著1000余座吐谷渾吐蕃墓葬群,是我國最早發現的吐蕃墓葬群,墓中出土的大量絲綢是“南絲綢之路”存在的重要證據。
滄海桑田,世易時移。
如今,周邊是沙漠、戈壁,但河流、湖泊密布,濕地冰資源相對豐富的海西,已是稀有的高原綠洲,德令哈獨具的江南水鄉的資源環境特征,也漸漸成為人們高原生態旅游的最佳選擇地。
養在深閨人已識
“海西地處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部旅游資源富集地帶,其雄渾壯美的雪域風光、靈秀雋美的草原湖泊,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都獨具強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許多旅游資源堪稱中國乃至世界旅游之最?!痹邮堋掇r村農業農民》雜志采訪的海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呂剛如是說。
如今的海西,已在優勢的旅游產業鏈上漸漸展示了意蘊厚重的點睛之筆。
海西州旅游局局長李東曲說;“海西旅游,重在生態,重在自然,重在原汁原味,毫無人工雕琢的痕跡,給人的是一種真實的、淳樸的、震撼的美?!?/p>
海西州有著天下最豐富的自然景觀。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構成了海西州地域的主體。在海西州采訪期間,海西人很樂意用柴達木的旅游概念替代海西,因為,海西沒有柴達木更具有影響力,在某種意義上,柴達木書寫了海西州旅游產業的符號。
柴達木盆地有著豐富的鹽化工、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是海西州發展工業旅游的重要物質基礎。
這里有舉世聞名的“聚寶盆”,至今已發現礦產86種,探明儲量的有57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約16萬億元,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炭、湖鹽、鉀鹽、鎂鹽等,其中湖鹽、鉀鹽、鎂鹽儲量居全國首位。
在海西旅游的人們說,柴達木盆地是由黃、白、黑三原色組成的,白色是指鹽和鉀肥。黑色是指石油,黃色即指漫漫無邊的沙漠。柴達木盆地無垠的荒漠及其中的風蝕風積地貌世界聞名。有文字如此描述:柴達木盆地雅丹地貌是風和黃沙的絕唱,這里的風吹出了規模巨大的雅丹地貌群,它們千姿百態,在曠野中沉默,給人們強烈的美的震撼。
在格爾木市西北53公里處的荒漠地帶,我們還見到了被世人傳唱的沙漠守望者胡楊林。
這些胡楊,“活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用不屈捍衛著沙漠衛士的尊嚴,用堅韌迎接著大漠的風割沙噬,用妖嬈昭示著高原生命的力量和堅強,在蒼黃的歲月中,年復一年地聳立著意志和美麗。胡楊林,成就了柴達木盆地的又一處絕美景觀。
2007年,“激情穿越柴達木”被CCTV評為2007年度中國十大完美旅游線路之一,青藏線風情游、絲綢之路風情游被評為青海十大著名旅游線路。
2008年8月,海西州人民政府牽頭組織了“激情穿越柴達木——中國青海海西汽車摩托車集結賽”活動,活動抵達之處,皆為海西著名的旅游勝地。
海西州副州長呂剛說:“‘激情穿越柴達木’活動不僅僅展示了海西旅游產業的精品線路,還體現了三個理念,也就是打造了三個平臺:一是依托柴達木的海拔地勢,打造了一個檢驗摩托車、汽車質量的平臺;二是依托青藏高原神秘原始的自然地貌,打造了一個檢驗參與者體能體格的平臺;三是依托昆侖文化的厚重底蘊,打造了一個凈化心靈、勇于拼搏的精神平臺。”
聆聽著情人湖的傳說,走過神秘的外星人遺址,踏上“萬丈鹽橋”,昆侖山在遠方向游人伸出了巨大的臂膊。
厚重而靈光
昆侖山,中國第一神山,有“萬山之祖”、“亞洲脊柱”之美譽,其文化源遠流長,在泱泱華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圖騰,是華夏兒女的尋祖之地,也是神話傳說中的會聚中心和仙山圣地。在地理位置上,昆侖山還是連接中原和西部各少數民族地區最牢固的天然紐帶。
《山海經》云,昆侖乃“帝下之都”,有“天柱”、“天門”,為“百神之所在”。相傳,昆侖有三界天,一界是涼風之山,登而不死;二界是玄圃,登之則靈;三界是上天,登之乃開仙。又傳,昆侖山有一至九重天,能上至九重天者,乃大佛、大神、大圣,西王母、九天玄女均是九重天的大神。
登上高高的昆侖山,風雪彌漫,零下20度的氣溫沒有阻隔我們神往的信念。站在莽莽昆侖之上,只覺天地盡在胸懷。
來到這里,便會想起詩人屈原。
屈原是第一位目極八荒、神游昆侖的詩人,也是第一位弘揚昆侖文化的人。“登昆侖兮食四望,心飛揚兮浩蕩”,“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如此詩句,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詩人壯懷激烈、氣勢磅礴的闊大胸懷。
屈原之大,在于昆侖,在于昆侖傳說。他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不朽詩篇,無不以昆侖神話為元素,或言志、或言物、或言情。他在《離騷》中寫道: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玄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用浩蕩筆墨,盡抒自己博大胸懷,給昆侖山留下了厚重的文化滋養。
不僅僅是屈原,在屈原之前,已有諸多典籍述及昆侖神話,并且豐富多彩,精彩之一便是瑤池相會。
《古今圖書集成》載,“西王母是遠古時期統治青藏高原的一位女王,風姿綽約,威儀八方。西周第五代君王周穆王欽慕西王母,遂于公元前958年越黃河、過樂度,直上昆侖山。二人相會之日,昆侖萬里,惠風湯湯。西王母“容眸流盼、神姿清發”,周穆王意厚情深、心曠神怡。這一段佳話,在華夏昆侖之地留下了永恒的一頁。
昆侖山還是佛道二教共同的圣地。
千百年來,不少道教徒從四面八方奔向昆侖山朝覲,因為,他們虔誠地認為他們的最高經典《道蔵》就密藏在昆侖山中。“天皇真人曰,此道家之至重,其經上帝秘在昆侖之中,五域之內。藏以玉涵,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
如今,在距格爾木市110公里的昆侖山中,有一昆侖道觀——無極龍鳳宮,正是道教徒歷經艱辛頂禮膜拜之處。
行走在巍巍昆侖之上,如同穿越厚重的文化史冊,來來往往的游人,在心里平添了幾分敬仰。
也許,文字的記載實在乏力,但足以讓《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嫦娥奔月》、《蟠桃盛會》、《后羿射日》這些傳說直接滋養中華文明瑰寶昆侖文化,實在地給我們留下雄渾博大的中華民族史前文化影像。因此,昆侖神話成為與希臘神話相媲美的世界兩大神話源系便有了無可非議的據證。
“僅此文化一項,任何地方與昆侖山相比,都會黯然失色?!备駹柲臼新糜尉指本珠L劉宗旭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