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雪域明珠,這里的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這里有“萬山之祖”昆侖山,有中國最大的鹽湖,有西王母瑤池相會的動人傳說,還有昆侖文化的厚重底蘊。
它被鑲嵌在柴達木盆地南部,東連西寧,北接敦煌,南通拉薩,西達新疆若羌,是四方互相來往的必經之地,也是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的終點,成千上萬的汽車在這里交織相會。
它更是一種厚度,一種風骨,一種胸襟,一種品質,一種分量。
格爾木,一個處處體現高度的城市。
心靈的港灣
藍天白云下,一望無垠,成群的綿羊如朵朵白云散落在一片黃色海洋起伏著的草原上,牧羊的蒙古族小男孩手中的鞭兒輕輕揚起……
天空純凈明亮,草原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一切是那么靜謐而親切……
白雪皚皚下的群山,在落日的余輝中柔和地微笑。我嚴閉的心幕,慢慢地拉開,心中泛起微微的笑。這是哪兒?我的心如秋日上漲的河水,融化在溫暖的思緒里看不分明了。
深深吸一口氣,那氣息如甘泉般涌進心肺。哦!原來,此刻我正站在格爾木的大草原上。
在尋覓中誕生
建國之初,被喻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帶領著滿懷建設激情的部下來到了柴達木盆地,他們在尋找傳說中的格爾木。
格爾木,蒙古語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傳說中那里牧草茂盛、牛羊成群、山花簇簇、溪流涓涓,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在什么地方。
青藏高原的漫天黃沙吹裂了肌膚,充斥慕生忠將軍耳目的仍然是一望無際的灰黃色,傳說中的格爾本仍然遙不可及。
直到有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地方,天藍欲滴、碧草如翠、云花清秀,完全是一片世外桃源。疲憊不堪的人們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
“這是什么地方?”大家異口同聲問起來。向導搖頭不知。慕生忠將軍將手中的木棍重重地往地上一插說:“這就是格爾木!”
慕生忠將軍望著前方自言自語地說:“這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呀!”“城市在哪里?”大家驚奇地問。慕生忠將軍又將木棍往地上重重一插:“就在這里!”
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望柳莊,就這樣格爾木在尋覓中誕生了,它從兵站、兵營,最后發展成為青藏高原上的又一顆明珠。
古老文化下的年輕城市
巍巍昆侖主宰著源遠流長的昆侖文化。而昆侖山腳下的格爾本正是昆侖文化的聚集地和傳播者。
踏著通往青藏高原的“天路”,綿延的群山、成群的牛羊——從車窗閃過。天氣變幻莫測的格爾木,前一天還萬里晴空、白云朵朵,此時,竟然飄起了雪,樹上、地上、遠處的房屋上都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白色絨毯。
格爾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總面積12.45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轄區面積最大的城市,市區平均海拔2780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格爾木市旅游局副局長劉宗旭說:“格爾木市地域遼闊,面積是寧夏的2倍。因此,我們每天要報10個地方的天氣預報才行。”
格爾木是一個年輕、充滿朝氣的城市,全市人口27萬,城市人口90%以上,平均年齡32歲左右。現有漢、藏、蒙、回等2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90.2%。多民族長時期地和睦相處,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獨特文化風貌。
同時,格爾木又是青藏高原上繼西寧、拉薩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并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中國園林綠化先進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并連續4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6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擁有如此多稱號的格爾術市正邁著堅毅有力的步伐一步步向前邁進。
站在格爾木的街頭,絲毫感受不到大都市的喧囂,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靜、自然,抬起頭是萬里晴空,藍天、白云交相輝映,令人心曠神怡。
引以為豪的工業
來到格爾術,令人陶醉的不僅是它那獨特的地域風貌和異域風光,格爾木市的特色工業更讓人津津樂道。
柴達木盆地鹽、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格爾木更因“中國鹽湖城”而聲名遠揚。
格爾木境內的察爾汗鹽湖,是我國已探明的最大可溶性鉀鎂鹽湖。察爾汗鹽湖含各種鹽類資源,儲量達500億噸,鉀、鎂、鋰、硼、溴、碘、銣等儲量和品位,均居全國之首。據估計潛在價值達15萬億元以上,被列入中國最有經濟價值的礦床之一。
建在察爾汗鹽湖區年設計生產鉀肥100萬噸的青海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青海鉀肥廠),是我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
鹽湖集團運用最新研究的兌鹵結晶法,成功提取了排放在鹵水中的廢鉀,極大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波光粼粼的鹽湖上,鹽湖化工產業串起了循環生產的“金鏈條”,一座座廠房建立在碧波蕩漾的鹽湖之上,成為一大奇觀。
格爾木煉油廠,年加工百萬噸原油,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一座年產百萬噸的煉油廠。
坐在火車上就能看到,成罐的原油正源源不斷地輸往內地。與此相應的機械、電力、建材、汽車修理、皮毛加工、食品等工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在短短40年時間內,格爾術已成為青海省第二大工業城市,是青海西部經濟、科技、文化、交通中心。
鹽湖之王
相傳,化身遼闊壯觀的“男人湖”的托素倒下時,背上那袋鹽掉在地上后變成了柴達木盆地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
從格爾術出發,約60公里處就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鹽湖察爾汗鹽湖。鹽湖南北寬40多公里,東西長130公里,總面積為5856平方公里,是亞洲面積最大、世界鹽類儲量最豐富的天然鹽湖。
察爾汗,蒙古語為“鹽中之王”,而漢語將它理解為“鹽澤”。由于地處青藏高原,天氣炎熱,日照時間長,年降水量小,水分蒸發快,再加上本身是死水湖沒有出水口,使得察爾汗鹽湖經過常年日曬之后,湖里的鹽分急劇增加,形成了鹽的結品體,湖面形成了堅實的鹽蓋。據說,用察爾汗鹽湖的鹽可以修成一條寬4米,厚2米,從地球直達月球的公路,可供全世界人食用60年……
從格爾木到敦煌的公路就貫穿于察爾汗鹽湖上,開車行駛在“鹽橋”上時,絲毫感覺不到此刻腳下幾十米的地方正流動著潺潺鹵水。這就是著名的“萬丈鹽橋”,橋長32公里,整整一萬丈。
沒有動用一根木料、一斤鋼材、一塊石頭或是其他任何材質,而是單憑時間的積累就形成了今天的“萬丈鹽橋”。
行駛在“萬丈鹽橋”上,微風拂面而過,空氣中彌漫著咸咸的味道,遼闊的湖面,無遺無攔,水天一色,潔白多姿的鹽花朵朵點綴其中,令人心旌搖曳。
仙境在人間
沐浴在雪域明珠格爾木的陽光下,徜徉在格爾木悠悠的遠山綠水中,天為帳、地為席,讓人頓感心地合韻,分不清是人在仙境,還是仙境在人間。
這里有“萬山之祖”昆侖山;有神秘莫測的雅丹地貌;有極具蒙古族特色的蒙古族風情園;有“活著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化”的“活化石”胡楊;還有西王母瑤池,每一個景點都有高原特色和異域風情,見之難忘。
沿著109國道,坐在駛往昆侖山口——青藏公路咽喉處的汽車上,遠處的群山一座連著一座,昨夜的雪為它披上了一層銀裝,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天與山,分不清山與地。抬頭,順著上山的公路一直向遠方望去,公路蜿蜒著直接與天相連,儼然一條“天路”。
我們仿佛一只小鳥,在白色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路邊偶爾出現的彩幡點綴著這白色的世界。雖然氣候寒冷、空氣稀薄,這里卻生活著很多奇異的小動物,有機靈小巧的鼠兔,有彪悍巨大的野牛,有美麗、靈性的藏羚羊;有展翅高飛的金雕等,它們在這里悠閑地生活著。
格爾木河伴著青藏公路與我們同行,蜿蜒著的青藏鐵路時左時右地和我們捉迷藏,一輛輛運輸車與我們擦肩而過。在這90公里的路上,我們一直處于上坡階段,從海拔2800米到4767米,這里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僅占60%。
到達昆侖山口,跳下汽車,四周是白茫茫、無邊無沿的冰雪世界,我的心突然間被凈化了,無私無欲,仿佛周身的每一處污垢都被蕩滌著,就如同“昆侖神泉”一般清澈純凈。
格爾木西北53公里處,是一片面積為32平方公里的胡楊林,沿著小路向它靠近,沙丘上的胡楊遠遠地擺著各種各樣的造型,似在歡迎嘉客到來,昨夜未融的積雪呈幾何圖形一般分布在沙丘上。
胡楊,素有“活化石”之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宣傳科科長陳生貴向我們介紹道:“胡楊木質地堅韌耐旱,被人們喻為‘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活化石’?!?/p>
初冬,清晨的陽光照在遠處連綿起伏、銀裝素裹的昆侖山上,照在胡楊林和沙丘上,如同一幅風景畫一般。我站在這如畫的世界里,呼吸著海拔近3000米處的清新空氣,徘徊在胡楊林中,深深陶醉。
永遠的格爾木
格爾木是繼拉薩、西寧之后,青藏高原又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歷史就是青藏線的歷史。
這里,是通往“世界第三極”、“生命的禁區”可可西里的必經之地;這里,昆侖神話、六月飛雪、碧波萬頃、晶瑩的昆侖玉、青藏高原獨有的野生動植物等令人遐想無限。
格爾木市副市長李義丹自豪地對我們講:“到了青海不到格爾術,就等于沒有到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