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初探人世的嬰孩,混沌未開,充滿動力,但它的每一聲吟唱都帶著遠古的回音。
它的妝容無與倫比的美艷,它的每一次性肌膚下都埋藏著數目令人驚嘆的寶藏,它的浩瀚和深邃演繹了天地間不老的傳說。
走近它,走向生命的本質,返璞歸真;走近它,走向生命的極致,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它就是承載著人類尋夢之旅的柴達木盆地。
億萬年前,這里滄海無垠,碧水浩渺。
億萬年后,滄海抬升,迎向藍天。
滄海桑田的記憶,賦予了柴達木盆地絕倫的魅力。詩意的夢想在這里棲息,驚人的寶藏深埋地下,奇詭瑰麗的風光在雪線之上,最靈動的身影在漫漫無人區。
這里,只有一種顏色叫自然,只有一種胸懷叫博大,只有一個名字叫神奇。亙古的寧靜安逸,它等待著一雙尋夢的眼睛。
2008年,奧運之火在中華大地熊熊燃燒的時候,尋夢之旅也在柴達木這片土地上展開,“擁抱情人湖”“沖出魔鬼城”“挺進鹽湖”“決勝玉昆侖”激情穿越柴達木,在雪山、草地、戈壁、沙漠里留下了一串串足印。
尋夢,為那一份山高與水遠的情懷,為那神奇的童話國度,為那滄海桑田的記憶。
神奇的“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草場,看到山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飛過藍天,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岡,盼望鐵路修到我家鄉……”
“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美國現代火車旅行家保羅·泰魯在《游歷中國》一書中曾寫道。
今天,早已有一條鋼鐵巨龍載著藏家兒女嘹亮的歌聲,突破生命禁區,穿越戈壁、昆侖,越過綿綿雪域,直上世界之巔青藏高原。
進藏列車不僅讓西藏美麗“轉身”,也讓天南地北的人們領略到了“天路”那端的神奇與魅力。
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清清的河水、茫茫的戈壁、映天的鹽湖、奇特的雅丹地貌、皚皚雪山、巍巍昆侖、滔滔江河源、珍奇的生靈、豐富的寶藏、潔白的哈達……
一條“天路”,把無數動人的傳說,把柴達木的無限風光帶到了五洲四海。
山高與水遠的情懷
翻過日月山,跨過倒淌河,經過金銀灘,越過青海湖,就進入了真正的高原腹地——柴達木盆地,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進入柴達木,草原起伏,山脈高聳,河流縱橫,湖泊棋布,茫茫戈壁如女妖般誘惑著人們前行,雪峰像白色浪花一樣漫卷在高原之上……
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環繞著柴達木,格爾木河挾帶著昆侖雪峰上消融的雪水奔騰咆哮,似一把銀光閃閃的利劍,將崢嶸的崇山峻嶺劈成一條深長的峽谷;160余條大小河流哺育著肥美的草原和農田;雪線以上冰川雪峰,融化為水,聚成沼澤,匯成溪流。再匯百川而成長江,一泓清流世代滋潤著中原兒女。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河水清亮、牛羊成群的巴音河畔,溫柔美麗的蒙古族少女可魯克和牧羊小伙托素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把美妙動人的傳說留在了青青的草原上,也在瀚海、戈壁里匯聚起了一片“小江南”。

可魯克湖綠如翡翠,湖邊蘆葦婆娑,綠草如茵。托素湖則有“天外黑風吹海立”之感,無遮無攔,極具神韻。湖沼上飛鳥盤旋,遠處黃羊、麋鹿徜徉,牛羊成群,敖包點點。風平浪靜時,湖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風云變幻時,浪濤洶涌,銀花飛濺。
昆侖山默默注視著可魯克湖和托素湖畔翻飛的小鳥、低語的情侶,俯瞰著世間萬物。
“人間仙境在昆侖”。且不說“昆侖六月雪”“一步天險”,單雪線之上的奇詭瑰麗,玉珠、玉虛“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的壯觀就足以讓人頓生“攀援飛登立峰頂,一覽四海雙眸空”之感。而不管人們如何愛慕它的姿容,它都平和淡定,千年靜默。
登臨昆侖山口,千峰萬壑如同披著鎧甲的群群奔馬,隨著風起云涌,滾滾向前,綿延千里。俯瞰160余條大小河流,俯瞰萬里河山,總有詩句在耳邊回蕩:
“遠山的回音聲音甜甜的,
遠見卓識的你一如岱墨山高水遠,
而我只是風淡云清,
和著你的呵詠,我笑逐顏開。”
童話的國度
沿青海湖西行300里,就是聞名遐邇的茶卡鹽湖。進入這里,仿佛進入了童話王國,親切、真實,又如夢境一般。
3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茶卡鹽湖采鹽,3000年后,這里的采鹽船依舊忙碌。
茶卡鹽湖面積105平方公里,儲鹽量4. 5億噸。而茶卡鹽湖并不是柴達木盆地最太的鹽湖。柴達本盆地大小鹽湖30余個,僅察爾汗鹽湖的儲鹽量就足以供全世界人食用60年,同時,它又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鉀肥年產量超過400萬噸。
鹽湖令人驚異的不僅是它的富可敵國,更是它的風光無限。
朵朵白云下,無鹽不在,鹽蓋堅實得能跑火車,鹽根晶瑩剔透,鹽湖深綠深綠,鹽山潔白如雪,鹽花千姿百態,隨手捧起“一棓土”,仔細端詳,竟然也是鹽的結晶體……
雖然,湖面無綠草,天空無飛鳥,這里卻有一份只屬于它的絢爛。
鹽層表面平坦如鏡,鹽湖四周荒漠無邊,風和日麗時,湖面金光閃爍、碧波萬頃。晶瑩如玉、變化萬千的鹽花、如蓮,如塔、如亭臺樓閣、如飛禽,如秀發,“珍珠鹽”純白如雪、瑩潔如玉……
如果有幸,到鹽湖還能看到變幻莫測的“海市蜃樓”,座座山峰,片片林海,或幢幢高樓倒影在湖面,令人渾然不知所在。
這里,還有罕見的“湖中湖”,能看到用鹽建筑的房屋、刻著字的用鹽立起的“石碑”,甚至還有天然的“鹽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還有一座“萬丈鹽橋”,公路和鐵路從浮在鹵水上的鹽蓋上穿行而過,沒有任何建筑材料,沒有橋墩和梁柱,堅實的鹽蓋跑起了火車。
離開,帶不走它的任何一份美麗。儀態萬方、亭亭如玉的鹽花,如雪的鹽山,晶瑩的鹽晶體,都是只屬于這里的風景,稍一離開它們愛戀的這片晴空,它們就化為一灘鹽水。
置身于這“鹽的世界”,真實而不可思議,恍若進入了童話國度。
滄海桑田的記憶
從大柴旦鎮出發,向西150公里,我們就進入了一片光怪陸離的世界。
一個個風蝕溝壑,層層上石丘,如奔跑的鹿群、游動的巨鯨,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可見李賀騎驢覓詩、太白月下醉吟的身影,又依稀可聞西施浣紗的笑聲、嫦娥寂寞廣寒宮的嘆息……
走到奇形怪狀的土丘面前,土堡林立,人正面對的仿佛是一個遺落的世界,一片曾經的舊城廢墟,世事滄桑之感頓上心頭。
億萬年前,這里是煙波浩渺的湖泊,周圍叢林茂密,動物眾多,經過滄海桑田的變化后,成了今天的荒蕪干洲之地——南八仙、一里坪風蝕地貌雅丹群,世界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分布面積達千余平方公里,被視為“魔鬼城”、“迷魂陣”。
穿行在這大自然神迷的藝術世界里,除了驚嘆于自然的廣闊神奇、莫測高深,更有對大自然神秘的敬畏。南八仙8座壯美的仙女群像向人們訴說著自然的威力,連最嫻熟的司機也會感到危險和猶豫。
上個世紀50年代,8位女地質隊員在此地勘探石油時迷失在這里,迷宮般的地貌,使她們始終找不到出去的路,最后被狂風沙暴卷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傳說他們的英魂化作了8座壯美的仙女群像,“南八仙”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世代懷念著這8位女地質隊員。
這里寸草不生,飛禽罕至,沒有生命,沒有方向,在這里羅盤失靈、指南針失靈,只有風穿行其中,雕刻著它的藝術品。
環顧四周,不見來者,也不見去者,干燥的空氣無聲無息地蒸發掉游人身上滾落的汗珠。上百公里艱難而又漫長的行程洗禮著游人的身心。
走出去,踏上柏油路,看見久違的草地,留在人心中的是滄海桑田的記憶和永遠的時空震撼……
“聚寶盆”
鹽花天成、玉石剔透、石棉如山、煤田似海、原油飄香、天然氣涌、麥浪翻滾、牛羊遍野、野生動物縱橫馳騁,柴達木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和震撼,它更是中華大地為之自豪“聚寶盆”。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9個,潛在價值15.5萬億元,占青海省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的90%以上,占全國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的16.4%。
600多億噸的儲鹽量,足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架起厚6米、寬12米的“鹽橋”;神奇美妙、獨一無二的昆侖玉,繼成為“金鑲玉”的主要材料后,又成為收藏界的一匹“黑馬”;茫崖行政委員會的荒漠戈壁和流動沙丘下,埋藏著豐富的石油、石棉、天青石和鉀礦資源;魚卡河畔煤田綿延幾百里;青海油田居全國氣田第4位;甲烷純度高大字99.6%的天然氣,預測總資源量2.5萬億立方米。豐富的儲量、良好的氣質和廣闊的開采前景,已使柴達木盆地躋身我國四大氣田行列。
2005年10月,國家正式批準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為我國第一批13個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的產業園區之一,為柴達木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柴達木盆地資源類型全、品位高、品種組合好、產業關聯度高、相互間的融合性較強,經達近3年的發展,目前盆地內已形成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大功能工業園區,形成我國最大的鉀鎂生產基地——察爾汗鹽湖。
2008年1~7月,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完成工業增加值108.6億元,同比增長22.3%,規模以上工業襀利潤74.42億元,占青海省辨模以上工業利潤的69.07%。
未來5年,還將有超過千億元的工業項目資金注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在“十一五”后3年和“十二五”初,一批具有全國性影響及至國際性影響的重點項目,將在柴達木盆地的崛起。
不老的傳說
飛人柴達木,我只是藍天上的一抹云,僅僅驚鴻一瞥,已被它的大氣、它的底蘊征服,從此魂牽夢縈。
祁連松柏、昆侖飛雪、大漠天風、長江清流、風蝕丘陵、戈壁荒漠,這里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地質公園,吸引著無數的游客;
鹽花天成、玉石剔透、石棉如山、煤田似海、原油飄香、天然氣涌、麥浪翻滾、牛羊遍野、野生動物縱橫馳騁,這里是中華大地為之自豪的“聚寶盆”。
千里巖畫長廊、唐代吐蕃大墓群、新石器遺跡、古樹化石群、神奇的五彩山、氣象萬千的天峻石林、神秘久遠的胡楊林……講述著滄海桑田的變化。
60余景點無言地訴說著這里的浩瀚與深邃,給天地間留下了一個個不老的傳說。
飛人柴達木,我只是萬里晴空中飛翔的一只小鳥,走不完它的山與川,閱不盡它的神奇與博大……
(底圖攝影 劉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