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收獲了太多的豐碩,對于這些成果,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分享的卻不多,他們是農民。
張立群就是這數以億計的農民中的普通一員,一個歷經磨難卻執著前行的農民。
咱們選了一個好支書
1983年,張立群離開了自己熱愛的軍營,復員回到了家鄉—河南中牟大老營村。3年的軍營生活磨練了張立群成熟堅韌的性格,由于表現突出,他在軍營就入了黨。回到家鄉,他便被黨支部吸納為村干部。1985年,由于工作勤奮,作風務實,他被推選為大老營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他剛24歲,是中牟縣最年輕的支部書記。
當時的大老營在全縣是出了名的窮村子,全村4500畝地僅有10眼機井,一座小型的變壓器連全村群眾的照明用電都承擔不了。一遇到干旱,村民只能望天興嘆。看到這些,張立群心急如焚,他通過黨員會、群眾會籌了一些錢,背著家里人拿出了自己1000多元的積蓄又在村里建了一臺變壓器,同時又打了30余眼機井,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澆地難的問題。那一年,大老營倉滿囤流,村里人從鄭州買了4面大鼓過了個熱熱鬧鬧的歡喜年。
1990年,由于工作突出,他被破格選拔到鎮政府工作。離開了張立群的大老營頓時變得六神無主,村班子出現混亂局面。面對這種局面,他毅然決然地又回到了村里。重返大老營村后,他帶領村民推平硬化道路3000余米,新建了一座教學樓,新建20余眼機井,使全村在道路交通、教育設施、農田灌溉等方面走在了全鎮前列。
“咱們真是選了個好支書!”提到張立群,群眾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歷經磨難,執著前行
如何帶領全村群眾致富,成了張立群日夜思索的問題。他知道,這樣的事情盲目不得,要想富必須想辦法從其他產業著手,只能賺,不能賠。為了保險起見,張立群自己開始了嘗試。
1998年,張立群大膽地以每畝一年近200元的高價承包了被認為沒有多大收益的舊林場。經過考察分析,他籌集了20余萬元錢辦起了肉牛養殖場。盡管張立群鼓足了干勁、廢寢忘食地勞作,但到頭來,一頭牛還賺不到百十塊錢,這條路走不通。之后,張立群進一步擴大視野,通過考察論證,他認為生豬養殖前景發展良好,是一個不錯的市場。這次,他特意召開了家庭會共同協商決策,年過80的老父親極力反對,認為風險太大,他向家人認真地分析了市場形勢,終于取得了家庭支持。張立群知道,如果這次賠了他不但一無所有,而且將債臺高筑。
改建生豬養殖場需要大筆資金,初步預算就得五六十萬,張立群踏破了鞋底子、磨破了嘴皮子才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了資金。事業終于有了起步,但不久另一個挑戰又出現在他面前——買回來的豬開始生病。由于附近獸醫不好找,喜歡鉆研的張立群決定看著書自己治,但自己終究不專業,治著治著豬就死了,一頭兩頭還不怕,可當成批的豬倒在欄子里時,他傻眼了。看著一頭一頭的死豬被車往外拉,張立群幾乎崩潰了。
20多萬元錢很快就賠進去了,生活窮困到了極點,連燒火做飯的柴火都是愛人從地里一根一根撿來的。
“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無論如何不能賠,賠了自己就全完了,可真到賠進去的時候,自己反而覺得輕松了許多。”張立群說,“那個時候,我對自己說一定要干到底,要把與困難作斗爭當成是一種挑戰、一種樂趣。”張立群鐵了心,他想方設法聘請了畜牧獸醫人員,來負責場里的防疫治病工作,同時到外地高價購進良種豬進行品種改良,為了養殖場的長遠發展,還特地聘請了法律顧問。
憑著張立群的堅毅和對事業的執著,興達養殖場隨著市場的變化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隨著消毒防疫設備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的強化,產品成品率達到95%以上。張立群看準了機遇乘勝追擊,建大型沼氣池3座,挖建了一個六畝大的魚塘,實現了糞污的良性利用。科學的管理使養殖場規模迅速擴大,生豬存欄達到3000余頭,僅繁殖母豬就達到280余頭,年產仔豬5000余頭,全部實施自繁自養自銷,年創效益600萬余元。
為了使自己的養殖事業長遠發展,2006年張立群讓自己的大兒子張水亮報考了畜牧專業。此時的張立群感到自己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艱難的日子終于熬過了,真不容易啊!”但命運對張立群還是太殘酷了,它不僅要讓他體驗生活的成功與幸福,還要讓他感受生活的大痛與大悲。
和父親一樣,張立群的兒子也熱愛養殖。2008年春節假日,張水亮回到了養殖場,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日夜不停地對養殖場進行現代化管理改造。一天晚上,極度疲勞的他伏案入睡,忘記把蜂窩煤爐搬到門外。災難無情地走來,殘忍地奪走了一顆年輕而充滿活力和夢想的生命。
堅強執著的張立群無法壓抑心中的悲痛。抱頭痛哭。“也許孩子是累了睡著了吧,睡一會就醒了。”一連七天,他拉著孩子冰冷的手,傻傻地想著。
辦完了孩子的后事,張立群曾萌發了放棄的念頭,孩子沒有了,還有啥干頭?之后幾天,他不吃不喝,臥床不起,然而,屋外陣陣的豬叫聲,把他從絕望中喚醒。他下了床,默默地圍著場子轉了一圈又一圈。膘肥體壯的豬,追逐游弋的魚,露綠吐翠的柳……那樣的鮮活,那樣的親切。眼前的一切感召著他,使他不忍放手,無法放手!
“干,養殖場不是我個人的,我是村干部,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肩負著全村1700名父老鄉親的重托和周邊數以萬計人民群眾的希望,我還要帶領大家發展致富!”擦去臉上的淚痕,張立群又一次下定了決心。
引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悲痛過后,張立群以更大的振奮組織全場員工開了一個拓寬思路、共謀發展的會議。在會上,他提出擴大規模的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緊接著,張立群又投資200萬元擴建基礎設施,2008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不久,他的養殖場又被縣、市、省畜牧局檢查驗收,認定為無公害養殖生產基地。
“我是喝大老營的水長大的,是黨和政府的培養使我事業有成,養殖場能有今天離不開全村1700位父老鄉親。”張立群深情地說。8月8日。他拿出2萬多元錢,為全村40名80歲以上高齡老人每人發5斤肉,5斤白糖,10斤大米,還特別聘請鄭州市豫調劇團為全村父老鄉親演出7場大戲。
張立群的感恩義舉得到社會的贊揚,他被群眾稱為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目前,張立群興建的興達養殖場已成規模。工作之余,他除了不斷學習加強自己的業務水平之外,對國家的政治時事也特別關心。張立群真切地感受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為兌現自己承諾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提供了最好的契機。
“我打算再籌集資金2000萬元,再建兩個養殖場和一個大型魚池,引領本地養殖事業的發展,使這里成為一個大型的養殖基地,讓大老營,不,讓張莊鎮,或者更多的農民走上養殖致富之路。”張立群抬起頭,繼續著自己美好未來的追求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