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能否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在一定意義上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步伐,本文僅就佳木斯市的自身情況探討一下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及相關對策。
概況
佳木斯市地處祖國東北邊陲,是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匯流的三江平原腹地。全市總面積3.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6萬人,約占50%。2007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76060公頃,總產3611690噸,較上年增長3.1%,占黑龍江全省糧食總產量的9%。全市農業人口人均糧食產量5732斤,平均畝產糧食493.4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111元,增長13.1%。
佳木斯市現有金融機構512家,其中,銀行類機構網點495家,證券類機構1家,保險類機構16家。銀行類機構網點中農村信用社法人機構53家,郵政儲蓄銀行機構177家。全市金融機構網點中,直接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有159家。截止到2007年底,佳木斯全市金融機構各類存款370.2億元,各類貸款191.69億元。其中直接投放于農業的貸款余額27.79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額的14.49%。
農民的金融需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階層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據我們對富錦市、同江市和撫遠縣等八個鄉鎮進行的調查,按照其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方式大體上劃分為五類。一是傳統意義上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戶數占調查總戶數的74%,從業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79%;二是以養殖業為主的農民,戶數占調查總戶數的9%,從業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7%;三是以加工、運輸、維修(農機具)為主的農民,占調查總戶數的5%,從業人員占調查人員總數的3%;四是進城務工人員,戶數占調查總戶數的8%,人數占調查人員總數的9%;五是其他,包括經商戶(食雜店、酒店)、商販等的戶數占調查總戶數的4%,人數占調查人員總數的2%。經過調查了解,目前他們對金融服務方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需求。
貸款需求及資金缺口。
資金仍然是制約農民發展生產、擴大經營、改善生活環境的一道瓶頸。根據我們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的備春耕生產資金需求大賬的測算,近兩年每年資金缺口達12億元以上,資金最后硬缺口仍達3億元以上,最終只能通過民間借貸來融通解決。富錦市管轄10個鄉鎮,有266個行政村屯,65388戶農戶。2006年全市備春耕生產資金總需求為13.423億元,農民自籌4.23億元,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7.9億元、農行貸款0.35億元,尚有0.943億元資金缺口。該市得到金融部門貸款的農戶54684戶,占農戶總數的83.63%,貸款總額8.1831億元,農戶戶均貸款15087元??紤]到當地農民有大量包租農場土地耕種傳統這一實際情況,實際資金缺口要大得多。在養殖業方面,該鄉養殖業貸款發放80萬元,僅占養殖戶投入資金的1.33%,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使養殖業難以成規模,效益不高。2006年該市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種植業貸款87333萬元,其中自有資金發放41833萬元,用人民銀行再貸款發放15500萬元,靠拆入資金發放30000萬元。
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規定限制了部分農戶的貸款規模和取得貸款的積極性。信用社貸款規定,大(單)戶貸款額度不能超過5萬元。而一般種糧大戶經營的耕地在150畝以上,種玉米至少需要資金5.7萬元,種水稻需要資金8.5萬元以上,種大豆需要資金4.5萬元以上,此額度遠遠不能滿足大戶的貸款數量需求。另外,按規定當年貸款必須當年(12月31日前)全部收回,而佳木斯市銷售糧食的時間一般在次年元月至二月份,這就導致了農戶“抬款”還“貸款”現象,甚至出現了農戶借“高利貸”還信用社貸款的現象,個別“糧販子”借機壓低價格收購糧食,影響了農戶貸款的積極性。民間融資成本已經靠近農村信用社貸款成本,信用社種植業貸款利率是9.972%,當地民間融資成本是12%,而且“高利貸”還不用“擔?!笔掷m。此外,貸款擔保要求限制了部分農戶貸款。目前信用社貸款的擔保方式主要是五戶(或十戶)聯保,這種方式決定了在家庭經濟實力相當的農戶中容易形成聯保共同體,而家庭經濟實力差的農戶自然淘汰出局,而恰恰是這部分被淘汰的農戶最需要貸款支持。另外是農戶貸款抵押物不足,有的根本沒有可抵押的物品,因此得不到金融貸款支持。
金融服務需求與市場供給。
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一直是他們的期望。由于農業生產存在難以抗拒的自然災害風險,因此農民在保險服務方面需求巨大。佳木斯市目前現有保險業務機構16家,其中專門辦理農業保險業務的僅有陽光相互農業保險公司的兩個分支機構,建三江中心支公司僅對墾區國營農場開辦農業保險,且只開辦了種植業保險,未開辦養殖業保險。據統計,2006年全市僅陽光相互保險公司建三江中心支公司在墾區辦理農業保險收取保費5300萬元,保險金額6億元,賠付額1418萬元,賠付率26.75%。據了解,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由于農業保險賠付率高,保險公司辦理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虧損,因此保險公司不愿開展此項保險業務。其次是認為保費高,農民投保積極性不高。五大作物的每畝地保費分別是(水稻11.2元,小麥13.8元,大麥13.8元,玉米9.9元,大豆13.2元),農民承擔不起,同時農民普遍存在僥幸心理。
從目前的情況看,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存在“三難”。一是結算難。我們對樺南縣金沙鄉100戶農民調查,農民的經濟往來基本都使用現金結算,既麻煩又有風險。而目前還沒有一種適合農民的非現金結算方式。據對100戶有外出打工人員的農戶進行抽樣調查,有16戶使用過郵局的匯兌業務將打工工資匯到家中,有8戶通過銀行通存通兌業務將工資匯到家中,總共僅占抽樣總數的24%。二是防假難。近幾年來,假人民幣坑農、害農的現象在農村時有發生。2006年,樺川縣一農民耕種了60畝大豆,賣糧時,收取的2萬多元錢絕大多數為假幣,一年的辛苦所得化為烏有。三是兌換難。目前農村市場人民幣流通管理基本上處于“無政府”狀態。農民兌殘難、票幣卷別調整難的問題尤為突出。我們對樺南縣金沙鄉集市流通的人民幣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有41%的殘損券仍在流通,卷別結構不合理、卷別調整和找零非常困難、兌殘難等問題在農村市場普遍存在。產生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有:首先是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服務意識不夠,主觀上沒有為農民服務的意愿。其次是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管理不到位。第三是直接面向農民服務的農村金融機構少,缺少競爭機制,必然導致服務意識差。
滿足農民金融需求的對策
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滿足農民的貸款需求。
金融監管當局、人民銀行應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首先是農村信用社,要真正發揮金融服務農民主力軍的作用。并通過“拆借”的方式,將其他金融機構(含郵政儲蓄)的“流動性”引流到農村,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擴大貸款規模。重點解決農民的種植業生產經營資金不足,確保糧食增產穩產。其次是中國農業銀行,要真正實現立足服務“三農”的宗旨,引流“城鎮資金”回流農村,支持農民發展多種經營,解決農民生活消費和農民工子女升學困難;第三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緊緊圍繞糧食產業的龍頭產業,通過糧食精深加工龍頭企業與種糧大戶和農民糧食生產合作組織的簽定的定單,給種糧大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組織以貸款支持,形成糧食產(大戶或合作社)+加(龍頭企業)+銷(糧食流通企業)一體化經營,把糧食附加值留在當地,并依此穩定糧食產量和價格。第四是逐步建立合作或股份制的農民合作性金融組織,解決農民生活、消費信貸需求。貸款發放過程中,除繼續使用農戶聯保擔保外,應大力開展土地使用權、草原使用權等物權抵押貸款試點業務、大力開辦龍頭企業擔保貸款、農村合作組織擔保貸款等業務,同時應通過財政建立擔?;鸹蚪M建多種形式擔保機構等辦法,建立長效擔保機制,解決農民貸款擔保難問題。人民銀行應會同有關部門積極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檔案,并積極納入全國個人征信信息系統,為農戶發放貸款和進城務工農民自主創業融資提供信用信息支持。
采取多項措施,努力改善對農民的金融服務。
保險服務要放到首要位置,建立健全保險機制,是解決農業風險隱患的根本途徑。首先要建立政策性保險機制。國家可以通過中央財政、地方各級財政按照比例實行保費補貼的方式,減少種植業保險費用負擔,引導和實施對糧食生產的強制保險。同時,對參與糧食保險的種植戶和糧食生產合作組織,在貸款支持上實行利率優惠(因為保險后貸款可以完全收回),積極引導農民對糧食生產進行保險。其次是要推進商業保險在農村市場的發展,逐步建立保險補償機制和再保險風險分擔機制。國家可以根據商業保險公司開辦的農業生產、養殖業等保險項目,并由國家財政給予定額補貼,減少保險公司的損失。同時通過再保險公司建立再保險機制,分擔商業保險公司辦理的農業保險項目的風險損失,并逐步由再保險公司業務取代國家財政補貼方式。第三要加大保險業務在農村的宣傳力度,培養和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不斷發展和培養農村保險市場,依此推動和促進對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第四國家應建立農業風險保障基金,采取國家財政撥補、地方各級財政按比例繳納、農民(戶)按照土地耕種面積和作物品種按比例參加保險的方式,以“豐”養“欠”,以“基”補“災”,??顚S茫瑢艄芾?,以解決特大農業自然災害。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