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因此,如何把發展循環經濟與有效金融支持有機結合,探索一條以市場為基礎、能夠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的金融運作路徑,已成為當前金融部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閩北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出發,根據區域經驗啟示與金融支持現實存在的客觀“瓶頸”,探索如何從體制、政策和金融資源配置的角度營造與循環經濟發展相對稱的金融支持環境。
閩北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及金融支持的成效
近年來,閩北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生態省的設想,以打造“中國綠谷”為契機,運用循環經濟理念,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諸如煉石水泥、順昌化工和福建圣農等幾種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發展模式。
閩北循環經濟發展的幾種模式與特點
企業內部單體循環模式。“內部循環模式”是企業利用其自身內部的物資進行循環,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延長生產鏈條,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煉石水泥廠位于閩北境內,是“福建水泥”的四大生產基地之一,企業通過利用水泥窯廢氣余熱建設發電工程為水泥生產供電,大量減少了水泥生產過程的熱污染和粉塵污染,同時通過余熱回收使供電自給率達32.9%以上,減少了企業的購電成本,提高了水泥生產線的整體資源利用水平,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經濟效益。
基于工業生態園區平臺的企業間互動循環。“工業園區模式”是按照循環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不同企業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形成工業生態園區。順昌縣富文化工工業園區作為閩北地區最大的化工產業基地,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目前該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以“尿素、液氨等粗化工產品→聯二尿、聚氯乙烯和氟化氫銨等化工系列→精細化工產品”為產業鏈,以精細化工為發展方向的化工企業集聚群。據鑒定,富文化工工業園區各個產業鏈內部的共生關系總數達23個,產生的經濟效益占其總產值的43%,使主要產品成本降低了30%~40%,對企業產值的增長貢獻率達50%以上。
由龍頭企業內部循環外延輻射形成的縣域循環。“縣域循環模式”是企業內部單體循環規模化后的對外輻射,企業通過內部產業鏈的對外延伸,與其他產業間形成多級生態鏈連接,進而促進整個縣域產業經濟的有機循環。坐落于光澤縣的福建省圣農集團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企業著力建設以“肉雞加工→蛋白質類附屬資源→飼料生產→家畜、水產養殖為產業鏈的蛋白質回收利用項目和以肉(種)雞飼養→雞糞→生物有機菌肥(發電)→農作物種植”為產業鏈的雞糞回收開發項目,形成了無污染、零廢棄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該企業總產值達15.2億元,占所在縣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4.08%,企業以其循環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和在縣域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在解決分散農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帶動當地電力、運輸、餐飲等其他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從而實現了企業內部小循環和經濟社會大循環之間的和諧與良性互動。
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做法及成效
窗口指導,著力優化信貸資源配置。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南平市中心支行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和重點,對發展循環經濟實施信貸傾斜,提高樹立發展環境金融的意識。通過加強與當地產業、環保等有關職能部門溝通協調,探索建立轄區信貸政策、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的協調工作機制。同時進一步推進企業征信系統建設,督促有關部門將環保信息納入到企業征信系統,強化政策引導和信息服務。
實施信貸傾斜,促進了核心企業的形成。在循環產業成長中,核心企業不僅能夠帶來最新的創新成果,促進生產率的迅速提高,而且能夠有效帶動相關基礎產業和后續產業的發展。作為循環經濟的成功運作范例,福建圣農集團以其鮮明的產業特點和效益前景吸引了眾多銀行信貸資金的參與。目前該集團在本、異地多家銀行的授信總額達到7.3億元,其中本地銀行授信額為5.2億元,五年內增長了6.7倍,企業當年銀行借款增量占當地金融機構全年新增總量的89.3%,這一現象充分體現了核心企業的發展對地方金融資源配置的影響力。
拓展支持渠道,推動了重點企業的發展。金融機構在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升級過程中,創新信貸支持方式,大力促使資金向重點企業的轉移和集中,如為支持煉石水泥低溫余熱發電技改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當地興業銀行在全年授信額度用足的情況下,通過積極向上級行申請,由其總行股東——世界發展銀行提供資金先行解決,同時還降低擔保抵押要求,積極幫助其協調尋求擔保企業,并同意企業以項目建成后的設備進行抵押,為企業提供了充分的融資便利。
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缺陷與影響金融支持的瓶頸
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缺陷
區域產業結構的顯著缺陷,阻礙了金融政策的效應體現。地方產業結構的優劣與一個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盡管近年來一些地區對產業結構進行了積極的調整,也形成了具有一定區域資源特色的產業和產業集群,但從發展循環經濟的視角看,結構調整仍存不足之處:一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重視各產業的構成比例,但對各區域間產業結構的生態性和資源環境的稟賦性重視不足,導致出現資源瓶頸和環境制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環境的保護。二是以追求產業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導,忽視產業結構性污染,導致產業結構趨同性特征顯著,造成資源配置的低效率、資源利用的高消耗、技術改造的高成本和環境保護的高代價。三是在調整產業結構時,忽視了各產業內部結構層次的提升,導致各企業生產對資源的高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無法實現產業內部生產循環式發展。
微觀主體利益失衡的客觀存在,限制了金融資源的配置空間。由于目前一些地區和企業循環經濟發展進度緩慢,從而使金融資源在節能環保領域進行配置的拓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其主要影響因素是由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各個主體利益均衡機制尚未真正理順,著重表現在:一是內部利益與外部利益的失衡。如受各地環保制度的約束力強弱不等影響,一些企業或公共部門對環保義務履行不到位,其環保成本因可向外部轉嫁而降低;而如果環保義務履行得好,其環保成本反而因須內部承擔而增加,導致與發展循環經濟方向相悖的利益失衡。二是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失衡。市場經濟制度鼓勵以最少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多、最快的投資效益,而發展社會化循環經濟中的資源循環使用和環境保護等項目往往投入巨大、收效期長,令投資者望而卻步。三是個體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失衡。由于資源和環境具有廣泛的公共性和社會性,但是社會成員中個體利益與價值觀的差異性使得其與全體社會成員利益選擇難以統一,綠色社會建設難以推廣和維持。
企業成長初期的弱質特征,制約了循環經濟的信貸投入。由于循環經濟產業鏈中成長的企業具有與其他一般產業中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相同的弱質特征,表現在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而分散,科技基礎薄弱,自主研發能力差等方面,特別是生態型企業內部循環層次方面,一方面,企業把一部分社會成本轉化為私人成本,企業的經濟壓力較大,風險防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循環經濟生態技術尚未成熟,企業獨自研發、應用、推廣循環經濟技術,所需資金投入大,風險大,投入產出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影響金融有效支持的瓶頸
措施細化不足,執行存在偏差,阻滯信貸政策宏觀效應。健全有效的信貸政策體系是促進節能減排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微觀層面上,由于目前有關政策的配套措施尚不夠細化,導致基層銀行在政策執行中產生了諸多厚此薄彼的問題。一是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重懲輕獎”的現象,信貸“限劣”的效果十分顯著,而“扶優”意識則相對薄弱,對如何引導企業積極主動地開展節能減排的正向激勵措施尚顯不足。二是重“長貸”審查,輕“短貸”管理。目前銀行對“兩高一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貸款的審查嚴格,但對流動資金貸款的管理相對寬松,助長了企業通過“短貸長用”規避信貸約束的心理。三是重“環評”審查,輕“能評”調查。環保執法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后,銀行出于風險考慮在貸前審查時比較重視環評內容的審查,而企業能耗高低對還貸能力不產生直接影響,其影響往往容易被忽略。
信貸產品單一,供給手段不多,金融支持合力尚未形成。現階段,國內循環經濟發展的融資機制還不健全,主要依靠銀行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信貸投入、給予利率優惠以及根據國家有關信貸政策限制對污染企業的授信等間接金融手段,這一點從上述閩北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措施中可窺一斑。銀行的產品除了短期流動資金抵押擔保貸款外,基本上沒有考慮循環經濟鏈條各環節的資金實際需求特點提供不同的創新品種,金融機構放貸“短期化”行為凸顯。此外,金融資金供給模式單一還表現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支持還沒有對循環經濟基礎項目長期建設過程中的商業信貸缺位形成有力補充,非銀行金融機構還不能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充分有效地全方位現代金融服務,導致無法分散發展循環經濟給企業帶來的風險等。
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路徑選擇
針對目前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所面臨的金融問題,應充分發揮金融政策支持和金融資源配置的作用,創建和優化循環經濟與金融支持的對接平臺,把金融資源加入到循環經濟價值鏈條中,提高循環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配置效率,為發展循環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加快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充分發揮金融杠桿調節作用
當前,應加快建立起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核心的一整套促進、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地方環境立法,通過由地方政府制定支持與限制并舉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金融政策在循環經濟發展初始階段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結構性調控功能,利用利差、再貸款信貸調節等手段對循環經濟進行支持。
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努力實現金融有效支持
一是以金融手段引導發展地區資源特色產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各種資源要素稟賦,形成具有地區資源特色的主導產業、配合資源循環利用的輔助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二是全面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克服結構性污染。力求實現各產業的有序增長和協調發展。三是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完善產業結構體系,拓寬金融資源配置空間。如閩北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山區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發展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業等。
積極倡導政銀多方聯動,著力打造經濟金融對接平臺
第一,政府應當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體系之中,調動一切因素引導企業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引導公眾建立綠色循環消費的意識,為金融積極介入循環經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第二,中央銀行分支機構應加大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力度,及時了解轄內循環經濟發展及資金需求情況,通過發布區域信貸工作指導意見的方式,制定相應的信貸考評辦法,逐步建立“兩高”行業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強化信息和政策引導的作用。第三,金融機構則要增強主動為發展循環經濟服務的自覺性,將自身經營利益與宏觀經濟效益有機結合起來,優先支持循環經濟產業和各類生態環保項目,在優化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健全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合力助推機制,極力豐富多元融資渠道
一是保險類金融機構應結合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各階段的特定風險,研究和擴大循環經濟保險險種,合理制定相應的保險標的、保險費率、承保范圍和理賠比例等。二是積極運用債券和證券市場,擴大環保籌資渠道。基于環境基礎設施的特殊性質,證券監督管理應優先支持符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的企業上市融資,同時還應積極推行市政債券的發行,鼓勵符合生態環保型企業或建設項目發行債券,為循環經濟類項目融通資金。三是加大開發性金融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低息貸款、無息貸款、延長信貸周期等方式,支持環保類高科技產業、環保類中小企業以及與循環經濟中的環境、資源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彌補循環經濟基礎項目長期建設過程中商業信貸缺位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南平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