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4家羽毛球連鎖俱樂部的世界冠軍董炯,并沒有想過如果離開羽毛球,他面臨的將會是什么樣的人生。退役前,他的人生目標便是不停地訓練,然后奪冠;退役后,他說他沒有目標,有的只是對未來的信心。即使是為他帶來榮譽和傷痛的羽毛球運動員生涯,也是在他“不小心”的情況下做出的“隨性”選擇。
10歲那年,他迷上了羽毛球
1983年對于董炯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這一年,剛滿十歲的他放棄了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練習的足球,轉而對羽毛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董炯在羽毛球場上表現出來的天賦讓體育老師大吃一驚。而這一次有關課余愛好的小小轉變,讓董炯與羽毛球結下了難解的緣分。此后的幾十年里,羽毛球這三個字,便像與生俱來的烙印一樣,深深地刻在了董炯的生命里。
與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董炯的父母對他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上大學被喻為過獨木橋,僥幸過橋的人,都是人中龍鳳。“董炯這孩子,不管干什么,都非要干好。”母親曾這樣評價董炯,在父母眼里,董炯聰明好學,將來一定能考上大學。
直到有一天,董炯接到了自己入選北京羽毛球隊的通知。當時的董炯已經考入了北京一所重點中學,并且在學校里成績不錯。按照這所學校的升學比例來看,董炯的前途一片輝煌。而他卻執意離開正常的學習軌道,去北京隊參加羽毛球訓練。父母不同意,卻也無可奈何,只好尊重他的選擇。董炯從小便是個很有主見的孩子。
如今,回憶起當時的倔強,董炯笑了:“那時候自己還小,只是覺得好玩,可以不用上學,整天玩自己喜愛的羽毛球,別提多高興了。”
這一年,董炯十四歲。他執拗地為自己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愛玩的董炯,去了北京隊后才知道,專業的訓練艱苦得讓人無法想象,并不比坐在課堂里聽老師講課來得輕松。為了鍛煉身體,教練每周都要帶大家去負重爬山,并且要計算爬上山的時間。可董炯畢竟是董炯,每次爬山,他幾乎都是第一個跑上山頂。有一次,他一口氣上上下下,將熟悉的香山爬了三遍。
如果說身體上的辛苦,董炯還能咬牙堅持下去的話,那么訓練條件的糟糕則是此前的他無法想象的。北京羽毛球隊沒有自己的訓練場地,孩子們不得不跟著教練,去“蹭”別人的場地。在某個拳擊隊或者足球隊的場地上,董炯和教練、隊友們,趁對方休息的時間,在場地外面的空地上畫一條線,便開始了自己的“訓練”。這樣的情形,對董炯和他的隊友們來說,早已經是家常便飯。
盡管如此,兩年后,北京羽毛球隊還是解散了。董炯回到了家里,開始了漫長的掙扎和等待,直到一年以后,北京隊重新組建。雖然此時,連同教練一起,整個北京羽毛球隊只剩下4名成員。可畢竟,訓練重新開始了,這對董炯來說,就意味著希望的重新燃起。
面對起伏,隨意亦堅持
在重建后的北京隊訓練一年以后,董炯憑著十二分的努力和一分幸運,被調入國家隊進行集訓。從師徒4人組成的北京隊到環境全新的國家隊,董炯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和好奇。
“在國家隊能經常看到世界冠軍,即使不說話,只是遠遠地看著他們打球,也覺得很興奮。”董炯說。而這些經常露面的世界冠軍,也讓在球場上逐漸成熟的董炯,在心里產生了成功的渴望。
在國家隊,董炯有了更好的訓練場地,更知名的教練。不用寄人籬下,與別的隊爭搶訓練場地,不用從高高的臺階上爬到體育館里參加訓練,董炯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在國家隊里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中,董炯腦子里奪冠的目標變得日漸清晰和生動起來。
1994是董炯羽毛球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豐收年,在這一年2月的湯姆斯杯預選賽中,董炯連戰連勝,決賽中,又以2:0擊敗韓國第一單打金學鈞,為中國隊最后以3:2擊敗韓國隊立下了頭功。同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亞洲羽毛球冠軍杯中,董炯接連挫敗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印尼名將佐戈和阿爾比,第一次獲得國際重大比賽的男單冠軍。
“機會永遠只留給有準備的人。”說起二十四年前的輝煌,董炯一臉云淡風輕,仿佛不曾經歷過這些令人艷羨的榮耀。
1994年的大豐收后,董炯一如既往地努力訓練,他的目標很單純,也很直接——備戰兩年后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此時,這名二十出頭的運動員,早早地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知道,作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首先要鍛煉的便是心理素質。然而,要做到寵辱不驚,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于董炯這樣懷抱偉大夢想的人。這一次,董炯與金牌失之交臂。站在男單亞軍的領獎臺上,23歲的大男孩董炯忍不住失聲痛哭。
是的,他是那個“凡事都要做到最好”的董炯,雖然奧運亞軍的榮譽已經足以為他迎來數不清的鮮花和掌聲,但面對與冠軍失之交臂的現實,回想起自己多年來的夢想與堅持,董炯仍然無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接下來的幾年里,董炯一次又一次地拿到了冠軍。1996年世界杯賽男單冠軍、1997年全英公開賽冠軍、1997年中國公開賽、瑞士公開賽、丹麥公開賽冠軍……面對接踵而來的榮譽,董炯表現得前所未有地冷靜和從容。董炯將自己的目光鎖在了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
然而命運卻又一次跟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每次訓練和比賽,董炯都拼足了力氣,他的右肩開始出現問題。這一次的傷病并不致命,卻讓董炯永遠地離開了奧運賽場。右肩的傷痛讓他無法像以前那樣,一次又一次拿下冠軍的榮譽。因為奧運積分不夠,夢想在這一次奧運會上大顯身手的董炯,卻連參加奧運會的資格都沒有拿到。
悉尼奧運后的第一個夏天,將羽毛球視為生命的董炯,離開了自己曾經揮汗如雨的運動場。縱使有著千萬不舍,萬般彷徨,董炯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不可能永遠繼續我的運動員生涯。”董炯幾乎從來不向人們說起他真正退役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說:“即使說了,也不一定會有人相信。”
賽場外的光彩綻放
離開了曾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的賽場,董炯一下子有些無所適從。十幾年來,他早已習慣了作為一名運動員的生存方式:訓練訓練再訓練,人生只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奪冠。而回到普通生活中的董炯,忽然感覺失去了方向。
離開賽場之前的董炯,曾經想過退役后當一名教練員,或者開自己的羽毛球俱樂部。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董炯沒能如愿以償地當上教練。在董炯的人生旅程中,那是一段最閑適,卻也最無聊的時光。在董炯的記憶中,2001年的夏天,漫長得仿佛永遠看不到盡頭。
董炯想起了自己的另一個目標:開辦一個羽毛球俱樂部。他離不開那一方讓自己魂牽夢系的運動場地。小小的羽毛球,承載了董炯人生近二十年的美好時光,董炯多想讓這樣的美好,在自己退役后的歲月中延續下去。經過與豐臺體育中心的多方聯系,董炯得到了在那里開辦俱樂部的許可,“佰明頓之星體育發展有限公司”,是董炯注冊公司的名字。
創業初期的艱辛可想而知,尤其是對于少有社會經驗的董炯來說。十幾年的運動生涯,董炯生活在一個十分狹窄的圈子里,他幾乎完全不懂得如何處理公司運營中的各種問題。并且在當時,很少有人以俱樂部的形式來經營羽毛球訓練,在國內,幾乎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鑒。對于董炯組建羽毛球俱樂部的舉動,許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質疑。
所幸的是,無論是打球還是創業,董炯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無條件地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好。俱樂部成立初期,董炯每天晚上都親自坐在前臺接待顧客,讓一些認識他的顧客覺得十分驚訝。“世界冠軍還為我們服務啊?”這是董炯聽到得最多的話。
正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董炯的俱樂部,前來打球的人也逐漸增加的時候,豐臺體育中心卻突然單方面中止了合同。董炯一下子懵了。短時間內,去哪里租一個合適的場地呢?而且放棄剛剛紅火起來的生意,董炯和僅有的幾名員工都十分不舍。
幾經周折,董炯終于將自己的俱樂部搬到了望京實驗學校。曾經的體育發展公司,改成了“董炯羽毛球俱樂部有限公司”。在這所實驗學校里,董炯的羽毛球俱樂部變得出奇地紅火,前來打球的人,多數是學校的學生。周末的時候,董炯的羽毛球俱樂部更是熱鬧非凡,望京實驗學校的學生以及愛好羽毛球運動的家長,幾乎擠滿了俱樂部的所有空間。再往后,一些來自周邊學校的學生也聞訊趕來,董炯的俱樂部幾乎成了學生的專用羽毛球場。
“在普通學校里,并沒有專業的羽毛球訓練。而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這一項運動,他們渴望得到正確的指導。”聰明的董炯發現了另一條發展思路:與學校教育結合,讓俱樂部面向學生。
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十分可行的道路,前來報名的學生越來越多。董炯的事業,也逐漸走上了正軌。
如今的董炯,在北京已經擁有4家羽毛球連鎖俱樂部。“我相信,明天會更好。”說起對未來的展望,董炯充滿了信心,一如他當初創業時的決心。現在的他很少回憶起賽場上的輝煌,那些曾經有過的光榮與夢想、失敗與挫折,在董炯眼中早已成了過眼云煙。“做好現在的事才是最重要的。生活,隨性就好。”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這樣一位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創業者,生活回贈給他的,將是前路上更美好的風景。
現實名片
董炯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理想名片
董炯羽毛球教育文化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