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介:中國是后來者,還稱不上強國,但它畢竟是擁有巨大能量的大國,因此躋身于這個行列之中,不僅一點都不僥幸,而且還預示著世界文明的重心正在向東方回返。
【《華人世界》網綜合報道】
北京這些年來一直在變。就筆者的觀察,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兩點:一是通過與世界主流文明的求同,來縮小與當代發達社會的差距;二是在求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求異,通過凸顯獨特性來尋求突破和超越。
前者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市區景觀與外部世界的趨同,包括外人似曾相識的現代商廈、酒店、街道、路標、咖啡館、酒吧乃至警服;例如人們言行舉止與世界的趨同,包括都市人特有的快節奏、居住方式、消費方式、衣著方式、作息方式、休閑方式以及人際交往方式;例如人口結構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包括大批中產階級、精英階層、商界富豪、文化名流以及異邦各類人士的大量涌入,使得這個城市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在與世界主流文化趨近。
然而,求同只是過程,求異才是目的。因此在與外界求同的過程中,北京始終有一種強烈的求新和超越意識。從國家大劇院的“水煮蛋”,到國家體育場的“鳥巢”和央視大樓的“大褲衩”,再到世界第一大候機大廈,這些超現代的建筑設計雖然都借助于洋人之手,但背后的雄心和目標卻是顯而易見:在尋求自我超越的同時,創造出21世紀都市文明的新景觀。
很多人都認為,北京奧運會是中國提升國際地位的機遇,但事實上,中國先有國際地位,然后才有主辦奧運的機會。這樣的國際地位一部分來自于經濟、外交和其他實力,其他相當大一部分則來自于外界對中國的感受。論綜合實力,中國依然落后于某些發達國家,但二十多年以來,它竟然把全世界的目光牢牢吸住。因此,在很多時候,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都是在被關注、被想象、被議論的被動狀態下,無意識地散發出來的。
確實,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能夠刺激外人不知疲倦地跟蹤其發展動向,揣測其戰略目標,或著迷或欣賞,或憎惡或敵視;也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像中國這樣,使外部世界對它產生種種非分之想,包括指望中國按照它們所喜歡的方向演變。即使屢挫屢敗,依然不厭不棄。
但是,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例外的是,無論大小或強弱,所有外部力量在試圖改變中國的過程中,反而不知不覺地改變了自己,包括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政策和戰略。例如在外交戰略上,當初的孤立、遏制和對抗中國,已經統統轉變為接觸、合作和全面接納。這是所有西方國家對華政策走向的相同脈絡。北京獲得奧運主辦權,絕非是外部世界的恩賜,而是它們必然的選擇。
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直到2008年,全世界只有16個國家主辦過奧運。除了墨西哥之外,全部都是發達國家或比較先進的工業國。其中,美國主辦了四次,英國三次(不包括2012年),德國、希臘、法國、澳大利亞各兩次,蘇聯、日本、韓國、加拿大、意大利均為一次。由此可以看出,綜合實力越強,獲得奧運會主辦權的機會就越多。中國是后來者,還稱不上強國,但它畢竟是擁有巨大能量的大國,因此躋身于這個行列之中,不僅一點都不僥幸,而且還預示著世界文明的重心正在向東方回返。
歷史學家們在論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曾這樣說:從這里往外走,走得越遠,看到的世界就越黑暗。以自我為中心的西方人,在看待遙遠的亞洲文明時,想必也是作如是想。但是,人類文明的演變史已經證明,世界重心的移動從未停止過,只是過程漫長,人們不易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