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胡潔
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在香港這個全球有名的營商之都,先后創造兩次傳奇,從此他的名字經??梢娪趪鴥韧庳斀涬s志上,并被人們稱為“樓神”、“股神”。他就是那個堅韌從不放棄的超級富豪,一個八面玲瓏香港前輩——李兆基。
想在香港的富豪圈里找尋一個領軍人物的影子,當香港的豪杰人物志像膠片一樣在眼前慢慢放過的時,筆者就知道這次尋找并非難事。李嘉誠、霍英東、李兆基……一個個名字總是閃耀,這些人代言香港并且總有資格總結過去,叱咤現在甚至引領將來。本篇的主人公便是其中之一,人稱香港“四叔”的李兆基。據說,他是一個堅韌從不放棄的超級富豪,一個八面玲瓏香港前輩,也是一個總帶著傳奇的可愛老頭。
很多年前,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在香港這個全球有名的營商之都,先后創造兩次傳奇。在短短幾十年時間,白手起家創下超過190億美元身家,大中華地區和香港第二大富豪,排名僅次于李嘉誠,從此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經??梢娪趪鴥韧庳斀涬s志富豪榜之列。貪玩的老童,并未功成名就退居二線,古稀之年由“樓神”毅然成功轉型成“股神”,從此一發不可收,幾乎“玩賺”香港股市。年初港股非理性暴漲的時候,這個“四叔”不止一次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而當港股暴跌之際,又數次“救市于危難之間”,親身所創的五行投資法更是穩健之選,所以四叔每次出現都被過百傳媒圍攻,所問的不再是四叔的生意經或養生錦囊,統統都是圍繞港股投資策略。他更是絕頂好人,實行有錢齊齊賺,對投資心法更是傾囊相授,成為眾散戶的股市的希望,香港人稱“股神”。
安身立命的年代
80多歲的“四叔”現在的生活比較悠閑,每天很晚才起床,然后耍耍太極或者打打高爾夫球,到下午較遲的時候才返回公司,功成名就的李兆基現在想得更多的也許是含飴弄孫。李兆基與妻子早年離異,育有三女兩子。兩個兒子李家杰和李家誠,是千億王國接班人。長子李家杰現年44歲,現任恒基中國的董事長兼總裁,主力開拓內地市場,為人低調愛靜,篤信佛教及茶道。至于36歲的次子李家誠,現任恒基地產副主席,多年來都在李兆基身邊學習,兩年前首次在嘉亨灣(港島東區海景豪宅樓盤)亮相,初試啼聲。
當被人稱為商界天才的時候,李兆基用自己秉持的生意守則述說天才何來,應該說與他小時的經歷是分不開的,自幼在家鄉私塾受教育,不多久便跟隨其父先在家鄉開店鋪后轉至廣州開設銀莊。那時的廣東順德,雖是珠江三角洲的魚米之鄉,但工業生產還相當落后,李兆基精于生意的父親也只不過在當地開個“鋪頭”而已,不過對于孩童時代的李兆基這一個“鋪頭”已經足夠了。
有人認為李兆基應算是草根富豪,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李兆基小時有一個開銀莊的父親。老子是老板,兒子肯定是少爺,說他草根是因為他不當少爺而到銀莊做學徒,從養成工干起,干些打雜的活兒。正因為如此他慢慢熟悉了商場上的業務,李兆基在銀莊里每日接觸大量錢財,他親眼看見有的人幾天前還擁有幾捆鈔票,幾天后便隨鈔票劇烈貶值而一文不名。幼年的動蕩時局使他深感實物比貨幣更保值,銀莊的經歷也使他最熟悉兌換業務,為日后開始買賣外匯和黃金提供了資格。這些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日后他專注地產的經營策略,年輕的李兆基從中悟出一個道理:鈔票只是浮財,而擁有物業才是真正的恒產。這個道理李兆基至今都認為他終身受用不盡。
多元化的努力
香港作家梁鳳儀曾這樣評價李兆基:過往無論香港地動山搖,滔天風浪,他一干不動心、不移志、不外騖、不從俗,總之樓照起,地照買,最終就是名照升,錢照賺。敢在古稀之年轉業炒股而且越炒越精,也應該和這些有關。
每個商人在商場上都要經歷一個摸索過程,摸索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行當和模式,早先的資本積累已經足夠豐厚,李兆基第一次定下心來選擇的行業是地產業。李兆基以工業化方式經營地產業,收購有發展潛力的舊樓,然后拆建出售。他將土地視為原料,樓宇為制成品,以其獨到的眼光和方式來源源不斷地收買土地和不斷生產出成品,為自己增加土地儲備。李兆基長年在歐美的中文報刊上刊登廣告,收購香港的舊樓。這一招,不僅方便了那些華僑,也使得李兆基在沒有競爭對手下取得最優化的效益。在收購了一層舊樓后,他會想方設法陸續買下全樓,然后再逐漸買下周圍樓宇,無聲無息地擴充著。在收購后期時,即使價格較高,他也會毫不猶豫地買下。因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競投合算。恒基兆業博得香港“樓字制造工廠”的名聲。
也許運氣也是一個人生命當中的不可或缺,當年香港股市牛氣沖天之時,李兆基趁機將永泰公司上市,就在李兆基大撈一把之后,香港股市隨世界經濟衰退而大崩盤,地產業也隨之陷入低谷,此時的李兆基手里已經握著巨額現金。他趁香港當時物業及土地價格大跌,大肆收購,以致新公司“恒基兆業”成立之初就已擁有20個地塊。1981年6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將恒基兆業推上市,一舉集資10億港幣,充實了自己的實力??恐?“先疾后徐,先聲奪人”的經營要訣,手中的巨額財富開始越積越大,擁有恒基兆業地產和恒基兆業發展這兩個實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舉躍入香港十大富豪榜中,錢,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香港有一個著名的股市例證,說得是李兆基的借殼上市、以小博大的精心收購、吞并戰術,通過完全吞并原來實力比他強的公司,從而達到利用別人發展自己的目的的故事,至今仍成為股市收購戰中的成功范例。成功有了,失敗也會有,李兆基惟一一次的失敗投資就是收購油麻地小輪(Hong Kong Yaumati Ferry,后更名為香港小輪,一家創始于1923年的輪渡公司)的控股權,這次頗讓人失望,判斷失誤和經營不善使恒基兆業增長的希望破滅。李兆基在1985年成為主要股東,在他的管理之下渡船服務每況愈下。該公司沒有能發展新的路線和服務,為了盈利,該公司只好把昔日的碼頭場所重新開發為房地產項目。在公眾要求更好服務的壓力下,香港政府把該公司所剩路線都處理掉,并且關閉了流產的貿易部門。一次失敗不足為奇,更何況李兆基手中仍然持有著不斷增長的資金法寶,成功收購中華煤氣(Hong Kong and China Gas)的控股股份,并于1983年成為董事局主席。通過把燃氣器具和煤氣項目擴展到中國大陸,致使公司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仍然保持著盈利增長,這應該是他最成功的一次投資。
香港地產界權威人士在評判李兆基與李嘉誠、郭德勝、鄭裕彤四人時,曾有這樣的評語:長江實業雄才大略;新鴻基地產穩健有為;新世界發展勇氣逼人;恒基兆業則眼光遠大,先聲奪人。
聞香下注 各自精彩
2007年,恒指在6月還是22000,9月已經到25000,10月12日再直沖29000,大家驚慌失措,又狂喜狂愛,10月26日,恒指真的破了30000大關,之后又大跌又大漲,10多年來的別具一格的港式風格被掃蕩一空,一個新的資本市場誕生了。
股民也好,炒家也好,旁觀者也好,都在頂禮膜拜一個80多歲的香港老人,白發不少,精神甚好,這個香港股市平民百姓的“帶頭大哥”人物,動輒大聲放言,動輒到處傳授自己的投資攻略,大贊國企股,他說自己比美國的股神巴菲特更好,言語直接簡單,沒有太多技術分析,也不講究資料,更不說那些行話套話,他就直接告訴你買還是不買,“人家傳授投資經驗,要收錢的,我都是免費公開說,大家都受用?!彼繉嵙驼信普f話。
“商人的投資行為就好像吃東西般,嗅得哪兒有香味便跑到哪兒。”李兆基這樣解讀他的投資理念。自去年開始,“四叔”李兆基就接二連三地成為香港媒體上的熱門新聞人物,人氣直追李嘉誠——2006年度大中華區40大富豪榜中,一如以往,香港首富李嘉誠繼續蟬聯大中華區首富地位。但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另一位一向低調的大地產商李兆基,卻突然憑著去年重錘投資股票市場,資產暴漲390億元,在富豪榜排名中由第3位升至第2位,超越香港新鴻基集團郭氏三兄弟。人們不免好奇,這位熱衷慈善,有“香港巴菲特”美譽之稱的富豪是如何發達的呢?
原本最討厭股票的李兆基成立了私人投資公司——兆基財經,初始規模500億港元,在海內外四出搜羅股票、債券及地產專案,投資的大方向由李兆基親自掌舵。新手總是不乏好運,剛剛入市的李兆基在兩年時間博得六成的回報,在看重穩健回報的香港市場,李兆基“亞洲股神”的名號開始不脛而走。而中資股的數年牛市,也將兆基財經資產規模一路推升至最高2000億港元。
以中國人壽為例,2003年12月,李嘉誠、李兆基和鄭裕彤三富豪同時出現在中國人壽H股的策略投資者名單當中,三人以每股3.59港元的發行價合共認購了10.7億股中國人壽。而在一年禁售期之后,李嘉誠和鄭裕彤先后急急離場,兩人的回報率分別有40%和50%,獲利也不菲。投資感覺不同的“四叔”卻按兵不動,似乎在學巴菲特價值投資的做法,看好經濟成長階段的中國龍頭保險公司的無限空間,他決定長持。到2006年,中國人壽發力勁升,一年內升幅達兩倍半,12月中旬收在24元,屢創新高,四叔手持的中國人壽股票,賬面足足賺了90億元。到2007年8月,股價再升到34元,李兆基的一筆16億港元的投資已經賺了130億港元。而中國人壽強悍急升,絲毫不退讓,2007年11月中旬,股價一度高達54元,“四叔”的賺頭跨越200億,即便2007年12月股價回落到44元上下,其盈利依然有180億左右。
的確,單從賬面看已見分曉,中國人壽2003年底上市時,“四叔”只花16億認購了4.35億股,3年來已升值70多億元,勁賺6倍。而2006年恒基地產全年純利135.487億元,但撇除物業重估盈余等,基本純利為52.682億元,還不如一支“中國人壽”賺得多。
“當市場走弱時,大部分人都只能是爭取少輸,而非多賺。在不少中資股股價慘遭‘腰斬’之后,主力投資中資股的兆基財經之所以還能保持1500億港元的規模,已經不算簡單。”一位投資客評價說,“‘四叔’說得對不對不重要,關鍵是他的精神作用,他挽回了公眾的投資熱忱,對市場的信心,這件事情港交所、證監會、恒指紅籌、指標股都沒能做到。只有他,‘亞洲股神’做到了?!?/p>
善念使然 得志別忘本
從經營黃金買賣,做進出口貿易,接著轉投房地產,到將投資重點移至金融行業。每一次的轉變,都顯示出李兆基具有戰略家的眼光,并且精于計算,能夠把握住每一次投資機會。巨額的財富得到了,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便是尋找一個最好的花錢方式,李兆基也為自己找到了人生后半程道路上的閃光點——慈善。
如果對李兆基稍加留意的話,便會發現他實在不是那種目光炯炯、逼人不敢仰視的人,他的目光溫和慈善,不過精神飽滿,一臉沉著。雖然他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富豪,但是一派穩健,絕沒有暴發戶的嘴臉。香港出版的亞洲股神書里這樣形容“四叔”:他性情沉實內斂,不慍不躁,他和下屬說話都是和和氣氣的,他的說話短小精悍,簡單直捷,不事修飾,不好長篇大論,絕無冗贅嘮叨,當然言談中也有超級巨富的氣宇和口吻,但人不驕不囂,反帶點傻意。
作為地產界的“大哥大”,李兆基曾在香港政府適應市民要求壓樓價之時,曾帶頭將馬鞍山新港城最新樓盤自貶身價8%,為其他地產公司做出一個榜樣。另外一個最新的佐證便是李兆基自稱讓自己頗感安慰向中華煤氣讓利事件。李兆基的私人公司與澳大利亞簽訂了一份為期25年的液化天然氣合約。當時定價是每桶25美元。后來天然氣價格升至60美元一桶,李兆基卻仍然按照成本價將天然氣賣給中華煤氣。中華煤氣過去9年一直沒有上漲煤氣費,2006年還減價10%。根據財務顧問計算所得,如果李兆基按高價格將天然氣賣給中華煤氣,會令中煤成本上升,煤氣價格也會大幅上升,在這個安排下,中華煤氣的用戶每年可以節省8億港元,25年下來,便可以省下200億港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國殤之痛。李兆基起初曾先后兩次為四川賑災捐出1.17億,后來李兆基父子、恒基兆業集團及集團員工又再度捐出4.6億。另外,鑒于當前災區最需要的是為災民提供心理輔導,李家杰找來清華大學的心理危機中心教授親赴成都,并培訓80多個計生委的社工,進行災后的心理輔導,期望以最快速度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我們做生意的人,愛說回報和效益,像股票投資。有時候幫助內地院校,付出很少金錢,效益卻很大。例如我捐款培訓內地100萬名農民,不用花很多錢,但很值得。他們住在內地最窮的鄉村里,沒有工作。你去培訓他們,令他們有一技之長,可以在城市找工作。一人工作,全家得益。這是投入少、回報多,像這種投資就太值了?!?/p>